文字、编辑:刘丽琼
图片:张云华
雄伟壮观的楼房建筑、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色彩,三个特色相得益彰,共同打造出寻甸一中的对外名片。在风景名胜汇集的一中校园内,有三座碑刻无声地充实着一中人文特色的内涵。
碑刻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集书法、雕刻、文学于一体。按功能分,寻甸一中的校训碑、迁址碑、捐赠碑,三座碑刻属于纪事纪功类。从造型看,有整石雕刻、有墙体铭文、有单碑刻字。三座碑刻,于历史的沧桑中铭刻下寻甸一中的风雨变迁,在岁月的流金中追溯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
校训碑
校训碑矗立在校园广场上,由碑身和底座构成,碑身是浑然天成的圆石,长方形条石砌成底座。校训碑名称来源于它西面的碑身铭文,共八个词语,十六个字的校训:自强、求变、笃学、诚信、敦睦、尚德、报国、爱乡。短短八个词语,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方面面。
《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强”是立身之本;“求变”是行事智慧。笃学,指专心好学。语出《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支点。敦睦:指亲善和睦。语出《后汉书》。“尚德、报国、爱乡”浓缩的是古代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
校训碑的东面是碑文,句式对称,语调铿锵;内容包括:教育的重要性、资金筹集渠道、占地面积、殷切希望、署名落款,五个部分。碑文全文如下:
校训碑碑志(东面)
国邦兴盛,人才是根;人之卓越,教育为本。党政干群,躬身力行;市县聚力,社会慷助。币两亿余,地三百亩;徙址新建,育人富民。修身尚德,图强谋变;学仁求和,造福桑梓。乙丑春建,庚寅夏竣;为昭后昆,立碑永志。
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迁址碑
迁址原属墙体碑型,镶嵌在距校训碑不到四十米的西面围墙上。在风雨的侵蚀中,碑文已有些斑驳。四百余字的碑文记录了寻甸一中近八十年的办校历史,无声地见证着一段分合曲折的发展历程。
碑文全文如下:寻甸一中一九三九年秋建,肇始“寻甸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前身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城隍庙,一九四一年春,迁道台衙门。一九四九年七月停办。一九五零年三月,人民政府恢复办学,寻路中学并入,名“云南寻甸人民中学”,十一月更名“云南省寻甸县第一初级中学”,校址迁文庙,一九六零年办高中,名“云南省寻甸县第一中学”,成为完全中学,一九七九年建自治县,更名“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二零零一年高中扩招,停办初中,现为云南省“二级一等高级中学”、“云南省文明单位”,“昆明市文明学校”、“寻甸县示范学校”。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中共寻甸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准配置,融现代化、数字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个性化于一体,迁址北城新区建设一中,二零零九年二月十日奠基,占地三百七十六亩,投资二点二亿元,二零一零九月十日,整合后的寻甸一中乔迁本址。
二零一零年八月十八日
捐赠碑
寻甸一中的建筑名称采用的是“校训”命名方式,唯独办公楼和C幢教学楼例外,C幢教学楼命名为“丹同楼”,是为纪念寻甸丹彤公司回报家乡、捐资助学的善举,为彰显这份善心义举,也为昭示后人,立下了这块捐赠碑。碑座上“爱心系教育,真情报乡梓”的铭文虽遮掩在绿草丛中,但这段爱心佳话却隐藏不了它的光辉。
碑刻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中国人青睐在石刻上创造艺术,源于对“石”的钟爱,石比金坚,海枯石烂,表述的不仅是意志的坚定,更传达出一份传承的魅力。
在传承中发展,于发展中创新。记录历史、昭示后人。欣赏寻甸一中碑刻文化,引领追溯文化传承脚步;一中,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