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貌
【简述】寻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属昆明市远郊县。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东连曲靖市马龙区、沾益区,西接富民县、禄劝县,南邻嵩明县、官渡区,北依东川区、会泽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县境东西宽(横距)84.50千米,南北长(纵距)75千米,全县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市国土资源局2011年6月提供2005~2010年数据做更正)。境内昆曲高速公路、沪昆高铁斜跨东南,东川铁路支线、嵩待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寻倘武高速、寻沾高速连通东西,7204公路贯通西部,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是昆明市北出四川、东北出贵州的重要通衢。县城驻仁德街道,海拔1873米,距昆明市区90千米,曲靖市87千米,东川区86千米。
寻甸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有高山、丘陵、坡地、坝子、河谷槽地等多种地貌,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喀斯特地形地貌散布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阶梯状。寻甸山区、半山区面积占87.50%,坝区面积占12.50%。县境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800~2600米之间,位于金源乡的花石头(东川区称其为巨龙梁子)是全县的最高点,主峰海拔3294.80米,金源河谷的小树棵是全县最低点,海拔1445米。寻甸县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气候突出,潮湿多雨。干、雨季分明。境内地形高差大,低谷区与高山区气候差别显著,立体气候明显。2020年降水量为730毫米,较历史平均1022.40毫米偏少292.40毫米,偏少幅度为29%。年平均气温为15.7℃,与历史同期相比偏高0.8℃,与2019年平均值相比偏低0.3℃。
【行政区划】2021年末,寻甸县辖仁德、塘子、金所、河口、七星、羊街、先锋、柯渡、鸡街、六哨、甸沙、功山、倘甸、凤合、联合、金源16个乡镇(街道),175个村委(社区),1577个自然村。
【建置沿革】寻甸县历史悠久。唐尧虞舜时期,寻甸为南交昧谷之交。尧把天下分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九州,云南在梁州境内,寻甸地处梁州之域。文献《通考》记载:“滇地水狭,势若倒流,故曰滇。在西方,金性刚,则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后有百濮之彝居之,为百濮地。”舜分天下为十二州,将冀州分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之北为营州。夏朝,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商朝的行政区划和夏朝一样,寻甸地处梁州境内,为百濮之彝居之。周朝把梁州并入雍州,寻甸县属雍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强大起来,楚顷襄王(前298~前263)派将军庄蹻南征,楚国大军沿长江而上,攻略巴郡、黔中郡以西地区,一直打到滇池附近,庄蹻以军事平定滇池以北的广阔地区,并把这些地方并入楚国,寻甸属楚国。庄蹻想返回向楚顷襄王报告,因巴郡、黔中郡被秦国攻占,秦兵阻道,于是留在滇池一带称王,“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自立为滇王,号“庄王”,建立古滇国,寻甸属古滇国。春秋战国时期,牛栏江两岸居住着僰、刺蛮等氏族部落。秦统一中国后,开西南夷,命大将常頞开凿五尺道,在沿途部落设吏,未有专官。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西南地区首置郡县,设益州郡,辖24个县,此地为益州郡牧靡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云南西部设置永昌郡,此地为益州郡牧靡县。蜀后主建兴三年(225)三月,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寻甸为建宁郡仲札溢源部,居住着僰、刺蛮等世居民族。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属汉中管理,寻甸为牧靡县。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划出益州南部的建宁、兴古、云南、交州四郡设置宁州郡,辖建宁郡,统45个县,寻甸属建宁郡牧麻县(即秦汉时的牧靡)。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撤销宁州建置。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复宁州,划出建宁西部的7个县,新设置益州郡,寻甸为益州郡牧靡县。东晋永和二年(346)至隋,此地被东川、会泽一带的东爨乌蛮新丁夺取,传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称新丁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属东爨乌蛮新丁部。隋朝,寻甸为谢、赵诸部族分据。唐武德元年(618),在云南一带恢复州、县制,曲靖称南宁州,寻甸为南宁州升麻县。唐天宝九年(750),改升麻县为寻甸部,始有“寻甸”之名。南诏兴起,势力逐渐从滇南、滇西发展到滇东,寻甸“乌蛮”势力发展,自成一部,称寻甸部,属拓东节度升麻川,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段思平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大理,改寻甸部为仁地部,属石城郡。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寻甸属于三十七部之一摩弥部。南宋时,仁地部又称仁地万户部。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改仁地万户部为仁地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改仁地万户府为仁德府,辖为美、归厚二县,属曲靖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中书省,改鄯阐为中庆路,设置郡县,改寻甸为仁德府,领为美、归厚二县。元大德七年(1303),仁德府改属曲靖宣抚司,直至元末。元末,云南为梁王所据。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在府境内东部60里,开设通往四川、昆明的易隆驿,属仁德府管辖。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寻甸地域为土酋安氏占据。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仁德府为寻甸军民府,朝廷封安阳为世袭土知府,裁为美、归厚二县,添木密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置易隆堡、古城堡。宣宗宣德六年(1431),改寻甸军民府为仁德府,领马龙、高明二州,复为美、归厚二县,以安氏为世袭土知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仁德府为寻甸府,划出马龙、高明二州,裁为美、归厚二县为二十马头,编户七里,寻甸府辖二十马头、七里。嘉靖七年(1528)添凤梧守御千户所。嘉靖十二年(1533),筑寻甸石城。康熙五年(1666),裁凤梧守御千户所。康熙八年(1669),改寻甸府为寻甸州,隶属曲靖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木密守御千户所。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平彝县(含现七星大部)。雍正八年(1730),设分巡迤东道,辖曲靖府,管辖云南十三府(云南、临安、澄江、广南、曲靖、普洱、开化、东川、昭通、广西、武定、元江、镇沅)的军务,道台驻寻甸州城(道台衙门旧址现为粮食局城关粮管所)。乾隆十九年(1754),裁易隆驿丞,改置易古巡检司为寻甸州之分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分巡迤东兵备道改为云南分巡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州城。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称寻甸,属滇中道,改里、甲为区、乡、里,寻甸辖1区8乡645里。民国五年(1916),废道,寻甸直属省管辖,隶属第二督查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辖13乡122保1373甲。1949年12月25日,寻甸县获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曲靖专员公署、曲靖专区、曲靖地区行政公署、曲靖市、昆明市。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寻甸县,成立寻甸回族自治县,同时成立15个彝族乡和3个苗族乡。1958年10月16日,寻甸回族自治县与嵩明县合并,称嵩明县,县治设于嵩阳镇。1959年6月,嵩明县改称寻甸县,县治迁至仁德镇。1959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寻甸回族自治县,称寻甸县,县人民政府驻仁德镇。1961年6月,嵩明、寻甸分设县治,恢复嵩明、寻甸两县建置,调整公社规模,辖32个公社,下辖416个生产大队。1979年1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寻甸县改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当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属曲靖地区。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由曲靖市划归昆明市管辖。
【资源】寻甸县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共有10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72个土种。全县草地面积14.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4%。县境森林资源属中山、亚高山植物体系,在海拔1500~2300米之间,原生林以亚热带阔叶林为主,伴生有云南松;海拔2300~3300米之间为栎类、华山松和灌木;境内针叶林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3种,滇油杉生长于海拔1800~2500米云南松林与阔叶林间;阔叶林与常绿相间,以旱冬瓜、各种栎类、杨梅、杜鹃为主,其中旱冬瓜垂直生长于海拔1600~2800米山坡中部、下部及林箐潮湿地带,多为块状或带状分布;栎类主要树种有麻栎、刺栎、青冈栎等,多分布于背风且土壤潮湿的脊谷地带,多呈纯林小块状分布,常与云南松林混合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柏树类有圆柏、刺柏、藏柏、侧柏、翠柏等品种,多为人工造林,灌木为小乔木组成的自然群落,主要分布于2500~28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褐煤、磷矿、硅藻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全县共发现煤(褐煤、无烟煤)、磷、硅藻土、水泥用石灰岩、石膏、玄武岩、大理石、硅石、水泥配料用白云岩、重晶石、建筑用砂石料、砖瓦用黏土页岩、铅、锌、铁、铜、铝(铝土矿)、锰、钛(钛砂矿)、钴(钴土)、矿泉水、地下热水等22种矿产。已开发利用的有褐煤、磷、灰岩、石膏、硅石、白云岩、铁、钛(钛砂矿)、砖瓦用黏土、页岩、砂石料、矿泉水、地下热水13种,占总矿种的54.16%。褐煤资源储量3.60亿吨,为露天煤矿;磷以Ⅱ、Ⅲ级品矿石为主,资源储量1.26亿万吨;硅藻土与褐煤共生,为富含有机质、高烧矢量型易选硅藻土,主要分布在先锋镇,资源储量1.90亿吨。区域水资源总量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境内受小海梁子等山脉的切割由东至西形成牛栏江、小江、普渡河3大干流共20余条支流和1个天然湖泊(清水海)。根据《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题报告》,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69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5.1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按照流域划分,普渡河流域5.36亿立方米,小江流域5.52亿立方米,牛栏江流域5.81亿立方米(不含干流过境水量2.40亿立方米,支流马龙河过境水量2.75亿立方米)。
【人口】截至2021年末,寻甸县户籍总人口57.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7.33%;城镇人口13.10万人,占总人口的22.67%;少数民族人口13.90万人,占总人口的24.10%。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7.28万人,占总人口的12.60%;彝族5.51万人,占总人口的9.50%;苗族7389人,占总人口的1.30%。全县常住人口46.20万人,城镇化率30.34%。人口出生率7.55‰,死亡率5.38‰,自然增长率2.17‰。
经济和社会建设
【简述】2021年,寻甸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5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07亿元,增长8.4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0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90亿元,增长3.40%。三次产业结构为26.50:17.90:55.60;人均GDP达3.27万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68.20亿元,增长4.10%,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5.2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23.70%。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944万元,增长16.5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9264万元,增长12.80%。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0元,增长10.7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82元,增长9.20%(现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31元,增长10.90%(现价)。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5.40亿元,增长14.90%;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4.37亿元,增长5.70%。
【农业】寻甸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0%(可比价)。其中,农业总产值34.92亿元,增长5.90%;林业总产值1.19亿元,下降1.90%;畜牧业总产值29.98亿元,增长16.60%;渔业总产值1.64亿元,下降15.4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为8616万元,增长36.70%。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8.6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6.63万亩,增长0.4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0.40万亩,增长2.60%。全年粮食总产量23.69万吨,增长0.70%;烤烟产量2.01万吨,增长0.30%;蔬菜产量53.14万吨,增长24.70%;肉类总产量7.06万吨,增长26.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66万吨,增长28.70%。
【工业】寻甸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0%(现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0%;实现利税总额8.99亿元,增长34.60%,其中利润总额5.23亿元,增长12.0%。全县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同比增长13.2%。在库项目52个,新开工项目4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竣工4个,开工4个。
【固定资产投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23.70%。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2.40%,占比17.10%;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0%,占比39.20%;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0.50%,占比43.70%。
【邮政通信】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2984万元,完成业务总收入2795万元,同比增长10.13%;全年实现邮务类业务收入351万元,同比增长4.0%。实现营业利润945万元,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实现寄递业务收入203.11万元。全县移动点建设共有社会渠道170个,其中沟通100服务厅3个、核心渠道38个、末梢渠道44个、村级服务站85个。全年开通5G基站92站、FDD宏站35站、D频小区拉远基站59站,16个乡镇中心街道5G覆盖。全年新建宽带社区121个,存量社区扩容分纤箱1400余个;新增宽带覆盖用户1.40万户,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100%。全年完成4G无线网小区扩容约800个,其中新增小区RRU扇区硬扩小区56个,拉远站点7个。
【财税】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9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税收收入596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0%,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涉及民生支出累计完成36.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20%。
【金融】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9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税收收入596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9264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涉及民生的支出累计完成365438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20%。
【旅游】全年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3.20%;实现旅游总收入6.90亿元,增长20%。提升改造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鲁口哨“4·29”渡江令发布地、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园等重点红色文化点位;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被纳入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彩云之南·红色热土”精品线路点位。年内,凤龙湾景区获批国家AAAA级景区。
【科教文卫】2021年,实施农技协项目9个,争取补助资金52万元。开展科普大篷车活动16次,发放宣传材料2.33万份(册)。
全县有普通中学21所(普通高中4所、初级中学17所),小学154所,幼儿园21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高中在校生1.35万人,初中在校生1.75万人,小学在校生3.4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0人,特殊学校在校生139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97.8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9.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6%。有专任教师5770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968人,初中专任教师1582人,小学专任教师231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801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70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4人。
深入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县图书馆获云南省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优秀单位”称号。截至2021年底,全县共有图书流动点12个。免费开放“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共接待参观团体及个人600余人次,开展辅导培训12次,560余人次;图书馆累计馆外流通图书2.46万册,读者3.83万余人次,线上推文260余篇;美术馆共接待观众3650余人,举办各类展览、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15次;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接待观众11.80万余人次。
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89个,其中,医院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0个(含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实有病床床位3413张,卫生技术人员290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38人,注册护士1425人。
【聚焦乡村振兴抓帮扶】坚持昆明市“绿色产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认真落实“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推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衔接过渡。华东理工大学投入帮扶资金260余万元,开展培训受益700余人;华东师范大学投入帮扶资金422万余元,开展培训受益1000余人;上海市对口帮扶寻甸县项目资金2770万元,实施河口镇鲁冲村肉牛养殖基地等5个项目;海鹏欣集团投资4.30亿元,在寻甸县凤合镇实施示范牧场建设项目,就业人员179名(寻甸籍农村劳动力就业121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劳动力28人。投入涉农整合资金3.32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245个项目,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投入226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建成大坝河水厂、海嘎水厂和化桃箐水库、倘甸集镇应急补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强化东西部协作,投入3490万元建成河口鲁冲肉牛养殖基地等18个帮扶项目。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完成110.99亿元扶贫资产登记,村集体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精神文明建设
【简述】2021年,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开展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示范带动全县各级党组织抓好理论学习;组建县级列席旁听人员库,成立5个工作组赴部分党委(党工委)开展列席旁听工作,带动全县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宣讲800余场次,选送2个节目参加昆明市“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大赛,分别获得三等奖;推荐4名选手参加昆明市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暨第二届“学习强国·学习达人”学习竞赛,获团体赛二等奖,个人赛三等奖。
【选树先进典型】广泛选树道德领域先进典型,组织参加“昆明好人”评选7人,“新时代好少年”11人;评选2020~2021学年省市级“三好学生”120名、“优秀学生干部”29名、“先进班集体”18个,打造“书香校园”5家、创建“书香家庭”30家。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全县创成各级文明村镇47个、文明单位31个、文明校园17个。在全县各级文明单位道德讲堂开展公民道德宣讲726场次、向“身边的榜样”学习300余场次。以全县1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219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305场次、敬老爱亲等公民道德志愿服务活动93个、“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424场,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文明城市】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开展创文工作。聚焦目标要求,组织创文工作专题会议28次、专题调研16次,培训创文明城市工作业务骨干400人次,提高业务人员工作水平。在公园广场、商业大街投放景观小品、景观牌共计138个;在主次干道利用灯杆、站牌、围栏等载体投放公益广告1350余块;利用单位围墙、街边护栏、公交站牌等显著位置制作彩绘、车贴、喷绘等4500余平方米。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专项督查40余次,下发督查专报32期,推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2021年,编制完成《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寻甸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等3个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科学引导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储备,完成《鸡街镇2021年连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申报和《寻甸县清水海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入库上报工作,其中,清水海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已下达资金批复。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创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对照《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市)县管理规程(暂行)》规定创建基础条件逐项梳理,进行创建申报。年内成功创成县级文明单位。
【环境质量】寻甸县城建成区空气质量(境外输入污染物、臭氧等自然因素除外)达标率为99.4%(按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二级标准评价);县城建成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平均值为47.3dB(分贝),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评价为“好”;牛栏江(寻甸段)出境断面(河口)断面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水保护要求,清水海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总体评价为Ⅱ类。
【自然生态保护】全年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30万亩、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0.30万亩、异地造林0.3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50万亩,林业“双重”封山育林1万亩,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0.22万亩、封山育林1.50万亩、森林抚育0.70万亩,对217.29万亩公益林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对286.14万亩森林落实管护责任,完成义务植树110万株、申报评选省级森林乡村23个。
【农村环境整治】全年完成228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14.88%,超额完成省市下达14%的目标任务。全县建有14座热解式生活垃圾净化处置站,其中,七星处置规模为5吨/天,河口、塘子、功山、羊街、先锋、柯渡、鸡街、六哨、倘甸、凤合、联合、金源、甸沙13座处置规模为10吨/天,全县镇区生活垃圾处置全覆盖。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大力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完成示范创建规划编制,启动北门河、西门河等5条县城河道截污治理工程。抓好牛栏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4440万元实施聂鼠龙河、果马河羊街段综合治理项目,全县考核断面水质总体达标率达80%。凤龙湾水库入选云南省“美丽河湖”,清水海入选昆明市“美丽河湖”。
重点项目建设
【简述】截至2021年底,寻甸城投集团有建设项目16个,其中,在建项目11个,合同金额27.42亿元;新建项目3个,合同金额2.60亿元;已完工项目2个,合同金额1.03亿元。
【城市更新改造建设项目】全县城市更新改造建设项目包含县城主干道修缮、园林绿化补植提升、安装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公厕等,项目总投资13569.64万元。年内投资11673万元,完成龙泉路、月华路、月中路道路修缮及主干道路隔离栏安装、垃圾桶安装和苗木补植等建设项目。
【2019年棚户区改造项目】2019年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区域总面积约8平方千米。2019年,先期启动实施小碑村、月甲、老仁德一小3个片区第一期项目,估算总投资14.61亿元。截至2021年12月底,项目地下室结构完成95%,地上部分主体已施工至17层,完成投资约7.50亿元。
【寻甸县第三中学建设项目】寻甸县第三中学建设项目位于仁德街道办道院村委会道院村,项目建设占地面积22.19万平方米(约332.91亩),新建建筑面积12.11万平方米,绿化、硬化、围墙等附属配套设施8.24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17亿元。截至2021年12月底,投资8000万元,完成场坪土石方工程、毛石混凝土挡土墙工程、旋挖桩基础工程、人工挖孔墩基础工程及6幢楼层的模板、钢筋等工程。
(资料来源:2022年《寻甸县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相关委办局年鉴资料,由县委史志办年鉴编纂委员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