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17:11 来源: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县情综览
自然地理
【区位及面积】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简称寻甸县)地处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属昆明市远郊县。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东连曲靖市马龙区、沾益区,西接富民县、禄劝县,南邻嵩明县、官渡区,北依东川区、曲靖市会泽县。县境东西宽(横距)84.50千米,南北长(纵距)75千米,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境内昆曲高速公路、银昆高速公路、昆巧高速公路、武倘寻高速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沪昆高铁斜跨东南,东川铁路支线及渝昆高铁(在建中)穿境而过,银昆高速公路穿境南北,武倘寻高速公路,省道7204公路贯通西部,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是昆明市北出四川、东北出贵州的重要通衢。县城驻仁德街道,海拔1873米,距昆明市区90千米,曲靖市区87千米。
【自然概貌】 寻甸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有高山、丘陵、坡地、坝子、河谷槽地等多种地貌,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喀斯特地形地貌散布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阶梯状。寻甸山区、半山区面积占87.5%,坝区面积占12.5%。县境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800~2600米之间,位于金源乡的花石头(东川区称其为巨龙梁子)是全县的最高点,主峰海拔3294.8米,金源河谷的小树棵是全县最低点,海拔1445米。
【气候】 寻甸县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气候突出,潮湿多雨。干、雨季分明。境内地形高差大,低谷区与高山区气候差别显著,立体气候明显。2024年,全县降水量913.5毫米,较常年平均1018.8毫米偏少105.3毫米,偏少幅度为10%;年平均气温16.2℃,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9℃,与2023年持平。年日照时数为2042.5小时,较常年平均少4.1小时,属正常范围;较2023年偏少150.3小时,偏少幅度7%。
【自然资源】 寻甸县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共有10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72个土种。全县草地面积14.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4%。县境森林资源属中山、亚高山植物体系,在海拔1500~2300米之间,原生林以亚热带阔叶林为主,伴生有云南松;海拔2300~3300米之间为栎类、华山松和灌木;境内针叶林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3种,滇油杉生长于海拔1800~2500米云南松林与阔叶林间;阔叶林与常绿相间,以旱冬瓜、各种栎类、杨梅、杜鹃为主,其中旱冬瓜垂直生长于海拔1600~2800米山坡中部、下部及林箐潮湿地带,多为块状或带状分布;栎类主要树种有麻栎、刺栎、青冈栎等,多分布于背风且土壤潮湿的脊谷地带,多呈纯林小块状分布,常与云南松林混合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柏树类有圆柏、刺柏、藏柏、侧柏、翠柏等品种,多为人工造林,灌木为小乔木组成的自然群落,主要分布于2500~28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褐煤、磷矿、硅藻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全县共发现煤(褐煤、无烟煤)、磷、硅藻土、水泥用石灰岩、石膏、玄武岩、大理石、硅石、水泥配料用白云岩、重晶石、建筑用砂石料、砖瓦用黏土页岩、铅、锌、铁、铜、铝(铝土矿)、锰、钛(钛砂矿)、钴(钴土)、矿泉水、地下热水等22种矿产。已开发利用的有褐煤、磷、灰岩、石膏、硅石、白云岩、铁、钛(钛砂矿)、砖瓦用黏土、页岩、砂石料、矿泉水、地下热水13种,占总矿种的54.55%。褐煤资源储量3.6亿吨,为露天煤矿;磷以Ⅱ、Ⅲ级矿石为主,资源储量1.26亿万吨;硅藻土与褐煤共生,为富含有机质、高烧矢量型易选硅藻土,主要分布在先锋镇,资源储量1.9亿吨。
区域水资源总量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境内受小海梁子等山脉的切割由东至西形成牛栏江、小江、普渡河3大干流共20余条支流和1个天然湖泊(清水海)。根据《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题报告》,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69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5.1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按照流域划分,普渡河流域5.36亿立方米,小江流域5.52亿立方米,牛栏江流域5.81亿立方米(不含干流过境水量2.4亿立方米,支流马龙河过境水量2.75亿立方米)。
地方特色产品主要有牛干巴、板栗、蜂蜜、松茸、松茸酒、白芸豆、烧牛肉、野生菌牛干巴罐头、油淋干巴等。境内主要旅游景区(点)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钟灵山、石板河风景区、凤龙湾特色小镇、一丘田生态庄园、星河温泉旅游小镇、高原明珠清水海、红色庄园、飞来寺、海会庵等;红色旅游景点有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鲁口哨“4·29”渡江令发布地、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园等。
(寻甸县委党史研究室)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寻甸县历史悠久。唐尧虞舜时期,寻甸为南交昧谷之交。尧把天下分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九州,云南在梁州境内,寻甸地处梁州之域。文献《通考》记载:“滇地水狭,势若倒流,故曰滇。在西方,金性刚,则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后有百濮之彝居之,为百濮地。”舜分天下为十二州,将冀州分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之北为营州。夏朝,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商朝的行政区划和夏朝一样,寻甸地处梁州境内,为百濮之彝居之。周朝把梁州并入雍州,寻甸县属雍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强大起来,楚顷襄王(前298~前263)派将军庄蹻南征,楚国大军沿长江而上,攻略巴郡、黔中郡以西地区,一直打到滇池附近,庄蹻以军事平定滇池以北的广阔地区,并把这些地方并入楚国,寻甸属楚国。庄蹻想返回向楚顷襄王报告,因巴郡、黔中郡被秦国攻占,秦兵阻道,于是留在滇池一带称王,“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自立为滇王,号“庄王”,建立古滇国,寻甸属古滇国。春秋战国时期,牛栏江两岸居住着僰、刺蛮等氏族部落。秦统一中国后,开西南夷,命大将常頞开凿五尺道,在沿途部落设吏,未有专官。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西南地区首置郡县,设益州郡,辖24个县,此地为益州郡牧靡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云南西部设置永昌郡,此地为益州郡牧靡县。蜀后主建兴三年(225)三月,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寻甸为建宁郡仲札溢源部,居住着僰、刺蛮等世居民族。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属汉中管理,寻甸为牧靡县。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划出益州南部的建宁、兴古、云南、交州四郡设置宁州郡,辖建宁郡,统45个县,寻甸属建宁郡牧麻县(即秦汉时的牧靡)。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撤销宁州建置。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复宁州,划出建宁西部的7个县,新设置益州郡,寻甸为益州郡牧靡县。东晋永和二年(346)至隋,此地被东川、会泽一带的东爨乌蛮新丁夺取,传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称新丁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属东爨乌蛮新丁部。隋朝,寻甸为谢、赵诸部族分据。唐武德元年(618),在云南一带恢复州、县制,曲靖称南宁州,寻甸为南宁州升麻县。唐天宝九年(750),改升麻县为寻甸部,始有“寻甸”之名。南诏兴起,势力逐渐从滇南、滇西发展到滇东,寻甸“乌蛮”势力发展,自成一部,称寻甸部,属拓东节度升麻川,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段思平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大理,改寻甸部为仁地部,属石城郡。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寻甸属于三十七部之一摩弥部。南宋时,仁地部又称仁地万户部。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改仁地万户部为仁地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改仁地万户府为仁德府,辖为美、归厚二县,属曲靖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中书省,改鄯阐为中庆路,设置郡县,改寻甸为仁德府,领为美、归厚二县。元大德七年(1303),仁德府改属曲靖宣抚司,直至元末。元末,云南为梁王所据。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在府境内东部60里,开设通往四川、昆明的易隆驿,属仁德府管辖。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寻甸地域为土酋安氏占据。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仁德府为寻甸军民府,朝廷封安阳为世袭土知府,裁为美、归厚二县,添木密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置易隆堡、古城堡。宣宗宣德六年(1431),改寻甸军民府为仁德府,领马龙、高明二州,复为美、归厚二县,以安氏为世袭土知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仁德府为寻甸府,划出马龙、高明二州,裁为美、归厚二县为二十马头,编户七里,寻甸府辖二十马头、七里。嘉靖七年(1528)添凤梧守御千户所。嘉靖十二年(1533),筑寻甸石城。康熙五年(1666),裁凤梧守御千户所。康熙八年(1669),改寻甸府为寻甸州,隶属曲靖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木密守御千户所。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平彝县(含现七星大部)。雍正八年(1730),设分巡迤东道,辖曲靖府,管辖云南十三府(云南、临安、澄江、广南、曲靖、普洱、开化、东川、昭通、广西、武定、元江、镇沅)的军务,道台驻寻甸州城(道台衙门旧址现为粮食局城关粮管所)。乾隆十九年(1754),裁易隆驿丞,改置易古巡检司为寻甸州之分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分巡迤东兵备道改为云南分巡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州城。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称寻甸,属滇中道,改里、甲为区、乡、里,寻甸辖1区8乡645里。民国五年(1916),废道,寻甸直属省管辖,隶属第二督查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辖13乡122保1373甲。1949年12月25日,寻甸县获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曲靖专员公署、曲靖专区、曲靖地区行政公署、曲靖市、昆明市。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寻甸县,成立寻甸回族自治县,同时成立15个彝族乡和3个苗族乡。1958年10月16日,寻甸回族自治县与嵩明县合并,称嵩明县,县治设于嵩阳镇。1959年6月,嵩明县改称寻甸县,县治迁至仁德镇。1959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寻甸回族自治县,称寻甸县,县人民政府驻仁德镇。1961年6月,嵩明、寻甸分设县治,恢复嵩明、寻甸两县建置,调整公社规模,辖32个公社,下辖416个生产大队。1979年1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寻甸县改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当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属曲靖地区。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由曲靖市划归昆明市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末,寻甸县辖仁德、塘子、金所3个街道,六哨、甸沙、联合、金源4个乡,河口、七星、羊街、先锋、柯渡、鸡街、功山、倘甸、凤合9个镇,177个村(居)委会、社区,1544个自然村、1820个村民小组。
(寻甸县委党史研究室)
人口 民族
2024年,寻甸县户籍总人口57.99万人,其中, 乡村人口44.88万人,占总人口的77.39%;城镇人口13.11万人,占总人口的22.61%。少数民族人口14.10万人,占总人口的24.3%,其中,回族7.34万人,占总人口的12.7%;彝族5.58万人,占总人口的9.6%;苗族7598人,占总人口的1.3%;全县常住人口46.09万人,其中,男性23.33万人,女性22.76万人。城镇人口18.88万人,城镇化率40.96%;人口出生率7.79‰,死亡率8.44‰,自然增长率-0.65‰。
(摘自《2024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济建设】 2024年,寻甸县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1]、市委“六个春城”[2]发展思路,锚定县委“55111”奋斗目标[3],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工作落实,高质量建设“五区一城”[4]迈出坚实步伐。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百亿元,达211.2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排名全市第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民营经济增加值均突破百亿元,分别达105.8亿元、100.4亿元、1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11.4%、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6亿元,同比增长70.7%,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市前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412元、15148元,同比分别增长3.8%、7.8%。
【政治建设】 2024年,寻甸县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引领带动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700余场次,覆盖4万余人,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更加自觉。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托县委党校培训党员干部20期2266人次,组建县委宣讲团和宣讲小分队,开展宣讲150余场次,受众超过1万人,谋划提出11个方面304项改革举措,推动全会精神在寻甸走深走实、深入人心。
【文化建设】 2024年,寻甸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各类文艺活动400余场次,惠及群众65万余人次。年内,新增新型文化空间6个、县级非遗项目6项,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项,认定非遗传承人16人。现存最早县志《嘉靖寻甸府志(校注版)》公开出版,整合330万元修缮不可移动文物6处。探索“旅游+体育”“旅游+艺术”融合发展之路,依托凤龙湾、北大营、苏撒坡密枝林等资源,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精品赛事和艺术写生基地,高水平承办好昆明市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社会建设】 2024年,寻甸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年内,民生支出33.88亿元,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万元,增长5.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万元,增长3.8%(现价);人均消费支出3.68万元,增长5.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万元,增长7.8%(现价);人均消费支出1.25万元,增长6.0%。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6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3.6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8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9.6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2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2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98万人。发放各类创业贷款907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886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598人,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705个,城镇新增就业90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7万人,寻甸首个零工驿站在甸沙乡建成运营。 寻甸县返乡创业园被确定为省级“彩云雁归”培育项目。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各类补助资金1.19亿元,兜底保障生活困难群众2.42万人次。投入1100万元新建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个、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个,全县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推进儿童友好城市首批4个市级点位建设。统筹办好各类教育,学前教育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97.8%,小升初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中考一级高(完)中上线率分别提升14.22个、2.48个百分点,高考本科及一本上线率分别提升3.66个、10.48个百分点;投入7726万元建设县民族中学教学楼、仁德二中宿舍楼等11个项目,县幼儿园北观园投入使用;新一轮履行教育职责通过省级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实验班案例入选第九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全县卫生事业提质扩容,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开工,县第二人民医院项目完成整体验收;县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延安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首家成员单位,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健康服务中心分别与昆医大附二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专家工作站7个、专科联盟3个;全年发放生育补贴和育儿补助699万元。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占比达43.5%;县内就诊率达90%。倘甸镇中心卫生院入选中国乡镇卫生院500强,县中医医院1人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生态环境建设】 2024年,寻甸县以“一江一海一区一园” 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绿色生态。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开展长江“十年禁渔”,按期办结环保督察交办投诉问题。开展河长清河专项行动,清理河湖岸线530余千米。投入713万元改造提升金所、羊街污水处理站,投入1083万元建成羊街食品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1.42亿元完成清水海(新田河水库、塌鼻子龙潭)、扯戛河(哨上村至尹武村段)、牛栏江(寻甸段)生态治理工程。清水海在全市地级以上水源地中年度水质最优,牛栏江(寻甸段)水质总体评价为Ш类。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7.65%,县城建成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完成林草生态建设1.33万亩,义务植树110万株,功山镇云龙村、鸡街镇四哨村创成省级森林乡村。入选全省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县,清水海(东岸黄鱼沟至深沟段)获评省级绿美河湖标杆典型。
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2024年,寻甸县新识别“三类”监测对象183户669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61户218人。投入衔接资金1.5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45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21亿元,兑付跨省务工交通补助477万元。投入1159万元实施凤合镇合理村委会、功山镇尹武村委会以工代赈项目,受益2600余人次。组建乡村振兴平台公司,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3亿元,同比增长43%。普陀区、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级帮扶单位投入和引进资金489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1个,采购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28亿元。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955元,同比增长16.22%。
【乡村振兴推进】 2024年,寻甸县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着力推广“451012”乡村振兴路径,倘甸镇新华村创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县创成省级乡村振兴提升村144个,整合资金4114万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6个。危房改造、抗震安居改造37户,投入2009万元实施抗旱保供水工程145件,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56件工程基本完工,惠及群众16.9万人。硬化通村公路145千米,完成农村公路修复性、预防性养护119千米,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改建农村卫生户厕5000座、卫生公厕50座。六哨乡创成省级绿美乡镇,河口镇象鼻岭村、七星镇鲁口哨村创成省级绿美乡村,创成市级绿美乡村152个、市级美丽庭院2410个。
(资料来源:2025年《寻甸县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相关委办局年鉴资料,由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滇ICP备2000081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162号
电话:0871—62662312 0871—62662345
网站标识:53012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