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时事播报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背来头古墓群探源
[作者:发布时间:2018-02-01 00:00来源:]

◆仁德中心学校第四小学 李兴禄

20096月,寻甸仁德第四完全小学标准化建设施工中,无意间发现了墓葬。报请上级管理部门后,经专家实地勘测发掘,占地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已发掘出墓葬20余座,出土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器等。专家初步断定为战国—西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属滇青铜文化墓葬。此项发现,是寻甸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尤其在仁德中桥一带引起了不小轰动,一时间对发现墓葬的中桥张家村村西这一块最为普通的墓地和群众世代劳作的庄稼地“背来头”又给村邻间老人们的议论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话题……

“背来头”当地群众一直习惯称法,但对其形成来历及形成时代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春秋战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滇蜀,寻甸是曲靖进入昆明的必经之路,也是古战场。那些英勇战死的彝族先民们有的火葬,有的尸首不全就埋在那里;有的说这起源于元朝时期,忽必烈灭大理政权后,相继灭周边37部时期形成;更有甚者说是清朝吴三桂藩王割据云南时期在此建过兵器冶炼厂,现在的小黑龙后凤龙山上还曾建过吴三桂等官员督办工程情况的避暑行宫……追溯“背来头”的说法基本还是统一的,近期又专门请教了邻村几位高龄长者,对其传说给以补充和完善。

古代,寻甸属彝族土司管辖,大土司所建“衣钵府”就在现在的雨布村。张家村、洗马河、下鲁垻一带称为“被毛箐”或“被毛沟”,当时古树参天,处处绿树成荫,葱茏茂密。从衣钵府出来,一条大道直通城池(在现在的中古城清真寺一带)。每当有战争或剿匪,土司都要在府前点兵布将,组织外出征战,军令中规定:将士必须奋勇杀敌,无论马革裹尸还是战死沙场,土府都会移尸故里,在尊重民族丧葬习俗基础下统一按习俗安葬,而且亡者家人按规格发给抚恤金。当时的府前道旁就有一片视野开阔、极为平坦的风水宝地,土司就将战斗亡故的英雄墓地选在那里,也正是现在发现墓葬之地。相传400多年前统治寻甸的矣卜安大土司还专门集中培养“毕摩”(彝族中有实权的礼仪官)主持各种婚丧仪式,至今仁德胜利居委会还有一个自然村“毕摩(茂)村”。古代彝民是火葬,据老人们说,前些年修沟治河还常在田埂上挖出葬骨灰的小罐,有的都是按规律摆放。

战争是残酷的,透过硝烟,每一场拼杀结束都伤亡无数,有的留有全尸,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只有头颅断臂,但他们都按统一的规格背运回府,按习俗统一安葬。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的流逝,原本平坦的土地,历经一场场战争后,一层层泥土,一堆堆、一年年、天长日久,彝族、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头颅尸骨及背来的泥土就渐渐在这里堆积而成一座高山墓地。

发掘中出现同一地方土层土质为何不同?有红土、白泥、细沙、腐殖土等。老人们说,过去就有传说,土司派出的军队中,有的是将领,有的是“皇亲国戚”,根据当时的习俗,战死沙场后还要将阵亡地身体下的泥土取回一些一同陪葬,也有的还要特别取高山之巅的泥土陪葬(相传现雨布村后凤龙山上七山峰上被取泥土最多)预示死后能永葆子孙平安、健康、兴旺。

传说终归是传说,高大雄伟的衣钵府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千年古树已化为灰烬,正被现代化的高楼、公路、污染物一天天占据,只有深埋地下的墓葬静静地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去研究。相信人们终将用科学的数据去证实高土下的先人们是在何时又是怎样汇集于此的,也将为研究考证中桥及寻甸周边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原载《寻甸民族文化》2013年第2期总第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