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民俗博物馆,地址在寻甸塘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温泉水源点门外,2012年,将原塘子供销社拆除,在原址进行建设,于2013年建成,是塘子民族团结示范村的配套设施,整个设施分为广场及民俗馆两部分。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50余平方米。民俗馆内设有两个展厅。
一楼展厅目前设有寻甸民间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部分少数民族用品。八十年代前的怀旧物品。
生活用品有:橱柜、碗箩、木柜、春凳、蓑衣、斗笠、木缸、瓦缸等二十余件。
生产工具有:犁、耙、管槽、牛车、手推车、大石磨、手磨、席架、木匠工具等二十余件。
少数民族用品有:苗族织布机、纺车、弓弩、乐器,彝族织布用品等十余件。
八十年代怀旧物品有:收音机、录音机、照相机、手表、马灯、手电筒,东方红拖拉机(仿品)、单车(仿品)、缝纫机(仿品),红宝书、主席像章、连环画、八十年代使用的人民币、粮票、米票、布票等全套。
墙壁四周挂有八十年代的年画十余幅。
生产生活用具以及特殊时期的票证、纸币等藏品,让前来观看的人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传承老一辈的优良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从难得一见的民俗用品中,感悟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似曾相识的老物件,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也见证着平民的历史,但如今已难觅踪迹。该馆的建成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更对学生有较大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从那些从未见过的物件中触摸历史,想象过去的人是如何生活和生产的。在收集过程中,不少老旧生活生产用具在农村普遍被抛弃,有的还被村民拆下来当柴烧。“建立民俗馆,除了让老一辈人重温过去的岁月外,也想借机给现在的年轻人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后人透过这些陈旧古老的物件了解上一代人生活、工作的环境,起到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
二楼展厅主要展示寻甸三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展板前五块:一是介绍寻甸概况;二是介绍寻甸回族“七支半马”姓的形成情况;三是介绍塘子清真寺的历史情况;四是介绍“寻阳八景”之一的“南谷温泉”的情况;五是塘子“落灯节”的来历。东面上四块是寻甸民间珍藏的牌匾复制品。
另十块主要介绍寻甸回族的风俗习惯。
西面七块主要介绍寻甸彝族的风俗习惯。
最后五块是介绍寻甸苗族的风俗习惯。
展柜十二个:一是寻甸回族“七支半”马姓族谱;二是收集到的寻甸回族其他马姓族谱。三是收集到的寻甸回族其他姓氏族谱;四是寻甸回族的相关书籍;五是寻甸出版的相关书籍;六是彝族文化书籍。七是苗族文化相关书籍;八是寻甸民族文化出版的部分刊物;九是回族学术研究会出版的“寻甸回族”期刊;十是寻甸彝族学术研究会出版的“溢部文化”期刊。
通过塘子民俗馆这个平台,展示民族文物及民俗民间风俗,使参观者更多地了解寻甸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以及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环境中超乎自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是通过对八十年代怀旧物品的展示,让参观者了解寻甸人民在八十年代的生活情况及生活水平。
三是通过对寻甸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展示,让各族人民互相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知、认同。从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创民族团结示范,为寻甸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