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始终按照“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工作目标,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立足寻甸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民族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脱贫成果持续巩固。2023年,新识别“三类”监测对象52户167人,消除返贫风险105户362人。完成农村供水保障项目41个、农村饮水安全维护工程124个,危房改造、抗震改造190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动态零辍学,脱贫人口医疗救助全覆盖。
二是增收行动成效明显。2023年,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38亿元,争取上海普陀区东西部协作资金3700万元,实施项目142个,产业投入资金占比达58.51%。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资金2229万元、协调引进资金3385万元,各类消费帮扶金额达2.34亿元,帮扶成效进一步拓展。132个经营主体与2.44万户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11户2.25亿元,脱贫人口转移就业9732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5448.79 元,增长13.89%,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优选首批4个试点村、12个跟学村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7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三是示范建设有力推进示范建设有力推进。2023年,投入7844万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35个,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2个。创新“451012”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模式,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倘甸镇邓家村获评省级绿美村庄,仁德街道回龙村等157个村获评市级绿美村庄。
四是社会保障更加优质。2023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贷款6786万元,城镇新增就业93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2万人。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3256万元,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各类补助资金9417万元,兜底保障困难群众1.71万人。
五是因地制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成各族群众投资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12个,净增农业龙头企业11户,11个产品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寻甸牛肉、寻甸马铃薯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全省首个有机猕猴桃“盒马村”落地揭牌。培育4户民品企业为互嵌式发展企业。建成城市民族工作“一家亲”工作站5个,建成互嵌式社区4个。建立了《寻甸县支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寻甸县“候鸟”人才招引计划》等人才引进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外来人才给予相应的奖补激励。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