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开尧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在昆明市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东临马龙县、沾益县、会泽县一部分;西与富民县、禄劝县相依;北与东川市、会泽县接壤;南接嵩明县。全县土地总面积3598平方公里。从东到西相距80余公里,由南至北绵延60余公里。
寻甸回族姓氏
寻甸回族人口分布,是最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大多居住在河谷、平坝区,只有少数居住在山区。全县16个乡镇有12个乡(镇)有回族村落,分布情况是:柯渡1226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2.03%;羊街8813人,占19.22人;先锋8273人,占37.65人;仁德(城关并入)12893人,占21.16%;塘子4655人,占15.79%;凤仪47670人,占10.85%;河口3243人,占9.36%;金所2990人,占8.33%;功山1755人,占4.42%;金源1238人,占4.25%;七星1196人,占6.36%;甸沙495人,占2.73%。其余倘甸、六哨、鸡街、联合四乡(镇),只有少量的住户和非常住人口,未形成村落。全县共有清真寺81所,住寺阿訇76人。1993年,县政协作过一次详细调查,全县回族分布67个村委会的164个自然村,纯回族村有82个,6569户,30500人,占回族总人口的57.9%。回族与汉族杂居村77个,杂居人口10412户,44137人,其中回族4571户,19649人,占杂居人口的44.52%,占回族人口总数的37.3%。回族与汉族、彝族杂居村5个,926户,4051人,其中回族541户,2529人,占杂居人口总数的62.42%,杂居回族占回族人口总数的4.8%。从中可看出回族人口遍布全县各地,大分散、小集中,与当地汉、彝、苗族杂居,特别是回汉杂居相处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寻甸的回族姓氏有:马、保、桂、王、张、金、铁、锁、虎、蒋、戚、合、白、杨、林、徐、杜、海、韩、刘、余、撒、黄、米、孔、孙、毕、曹、满、丁、陈、李、周、董、姜、沐、沙、何、阮、郑、普、廖、赛、施等44姓。姓氏之多,在全省各县市中都少见,足见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家族支系进入寻甸定居的复杂状况。
在这些回族姓氏中,尤以马姓居多,民间流传“十个回族九个马”、“张苗、李罗、回族马姓多”。马姓又有“七只半马”之说,即咸王马、客籍马、松林马、马家屯马、“锣锅将军”马、保改马(半只)、下坝马、蔡家地马等。它们或与定居的村名名之,或与历史联系都有其丰富的内含。马姓多是与信仰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的崇敬有关,在进入中国后,融入汉文化,取姓时,将“穆罕默德”的译音与汉语的谐音“马哈麻”取用。马姓中的客籍马(后改称客吉马),自1377年始祖马文逵随沐英监军,兵靖入寻甸定居,迄今六七百年间,先后进行过10次修谱,相对而言,家族繁衍历史记载完整,子孙兴旺,全县迄今有六七千户之多,在军、政、文界亦出了不少人才,堪称望族。其次是保姓、丁姓、桂姓,人口也比较多,均分布在全县各地。
寻甸回族的源流
寻甸的地理位置,是处在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和作为入滇门户曲靖的核心连接点上,以及昆明、曲靖、东川三城市之间,三个城市的发展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寻甸。元、明、清三代,回族大量进入云南各地形成村落,寻甸亦无例外。
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蒙古军和西域回族军进入滇西灭亡大理国段氏,进而进军滇中各地,平定云南37部,其后大批回族将士留驻各地“屯聚牧养”,水草丰茂的寻甸仁德坝子、果马坝子、金所坝子、柯渡坝子、牛街坝子成了屯牧的理想之地,年深日久,这些将士成家,人口逐渐增多,发展成村落。当时屯田留下的20余个地名,至今仍作为村名沿用。
史迹拾遗 |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朝廷任命赛典赤·詹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他到任以后,设立行省,统辖路、府、州、县,当时的中路总管府辖区,仁德府是其中之一。在他抚滇治滇六年间,以及其子孙继续在滇任职的百余年间,穆斯林中的一些工匠、官吏、商人和掌教等也相继进入云南各地,形成“元时回族遍天下”的局面。赛典赤·瞻思丁的五子二十三孙中的一部分在云南繁衍,遍布全省各地。“瞻思丁有五子二十三孙,是云南赛、纳、哈、沙、马、丁、速、忽、闪、撒、金等姓之祖。”据《马氏家乘》记载:“赛尔哈迪(马速忽之孙),今阿迷(即开远)、石屏、马龙、寻甸是其后裔。”(马速忽是赛典赤的第五个儿子,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明代是回族大规模进入寻甸的重要时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率30万大军由黔入滇,首战梁王10万余人于曲靖的白石江,大败元军,平定云南。沐英留镇云南,其部下有不少回族分布滇东各地镇戍屯田,社会渐趋安定,军士脱离行伍,变成自耕农民,形成村落。寻甸当时的屯田地区应是在元代开辟屯田地区的基础上进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易隆设立木密千户所,管辖府治东南14个屯区,设千户五员,百户五员,有三分操守旗军367名,七分屯军265名。其中姓氏有赵、司、裴、金、杨、蒋、马、张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又增设凤梧千户所,管辖府治西北8个屯区。设指挥二员,千户七员,百户十员,总旗14名,小旗59名,有汉军100名,土军629名。将士中有金姓、袁姓、李姓、杨姓、诸姓、赵姓等。其中不少回族将士及其随军而来的回族,落籍易隆、塘子、仁德、中下古城、海子屯、新庄、江外、照回、白家哨等地。
位于寻甸仁德弯腰树村后的“参政老祖马公讳文逵之墓”墓碑记载:“始祖(讳)文逵,字安礼,陕西长安人氏,原任苏淞路参政,洪武丁巳(1377年),随沐英监军,元配祖母张氏,自金陵入寻。生子鸣,鸣生宗敬、宗仁,仁生彦芳、彦英、彦才、彦斌,遂为寻阳马氏五支祖焉。”寻甸的客籍马是其后裔。今主要分布于仁德、先锋、甸头、甸沙、白家哨、凤仪、红果营等地。再是其后的几次移民,也有回族进入寻甸。《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略》载:“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携江南江西人民一百五十五万人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别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 …各郡县。沐春镇滇七年,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万入滇。这其中也有一部分也落籍寻甸。有的则是到寻甸为官任满后落籍寻甸。”据寻甸一中教师马国昌的《金陵马氏宗谱》序文:“我马氏一族,原籍江南省(按:江苏)江宁(按:南京)府江宁县石板街人氏。自大明洪武年间,始祖讳品尊,号超一公,由进士及第,特授云南大理府太和县知县,继授澄江府河阳县知县,后升寻甸府知府,到任三月病终(按:葬于寻甸城西后山背兜箐)。公之长子帮俊,委署广西寻州通判,卸篆归寻,遂入籍寻甸,自此,子孙日盛,支派日繁… …”马帮俊之墓在今县城东门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王骥三征麓川,部分江南、湖广回族落籍“三迤”各地,这一部分人的后裔,后来亦有迁徙入寻甸定居的。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进入寻甸的回民始于元代,至明代形成规模。明《嘉靖寻甸府志》记载:“本府管下人民种类不一,有汉人,有僰人,有色目人(即回族,依然如元的称呼一样),有黑罗罗,有白罗罗,有干罗罗。”同时载:“清真寺有二所,一在城北门外百步,一在城北门内,俗称回族寺。”清真寺的建立是回族定居人口发展形成村落的重要标志。县城就有两座清真寺,可见当时寻甸回族人口之多,伊斯兰教之兴盛状况。清代至民国有大量回族从昭通、会泽、马龙、沾益、平彝、宣威等地迁入定居,一个又一个村落壮大,并且都新建或重建一定规模的礼拜寺,比如塘子清真寺、鲁冲清真寺、甸头清真寺、下古城清真寺、回辉村清真寺、三营庄清真寺、丹桂清真寺、甜荞地清真寺等年代都比较久远。
——原载《寻甸民族文化》
【注:参考资料《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概况》(198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县志》(1999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曲靖地区民族志》以及《曲靖地区志·民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