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简称寻甸县)地处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属昆明市远郊县。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东连曲靖市马龙区、沾益区,西接富民县、禄劝县,南邻嵩明县、官渡区,北依东川区、会泽县。县境东西宽(横距)84.50千米,南北长(纵距)75千米,全县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市国土资源局2011年6月提供2005~2010年数据做更正)。境内昆曲高速公路、沪昆高铁斜跨东南,东川铁路支线、嵩待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寻倘武高速、寻沾高速连通东西,7204公路贯通西部,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是昆明市北出四川、东北出贵州的重要通衢。县城驻仁德街道,海拔1873米,距昆明市区90千米,曲靖市87千米,东川区86千米。
【自然概貌】寻甸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有高山、丘陵、坡地、坝子、河谷槽地等多种地貌,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喀斯特地形地貌散布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阶梯状。寻甸山区、半山区面积占87.50%,坝区面积占12.50%。县境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800~2600米之间,位于金源乡的花石头(东川区称其为巨龙梁子)是全县的最高点,主峰海拔3294.80米,金源河谷的小树棵是全县最低点,海拔1445米。
寻甸县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气候突出,潮湿多雨。干、雨季分明。境内地形高差大,低谷区与高山区气候差别显著,立体气候明显。2020年降水量为730毫米,较历史平均1022.40毫米偏少292.40毫米,偏少幅度为29%。年平均气温为15.7℃,与历史同期相比偏高0.8℃,与2019年平均值相比偏低0.3℃。
(县气象局)
建置沿革
寻甸县历史悠久。唐尧虞舜时期,寻甸为南交昧谷之交。尧把天下分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九州,云南在梁州境内,寻甸地处梁州之域。文献《通考》记载:“滇地水狭,势若倒流,故曰滇。在西方,金性刚,则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后有百濮之彝居之,为百濮地。”舜分天下为十二州,将冀州分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之北为营州。夏朝,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商朝的行政区划和夏朝一样,寻甸地处梁州境内,为百濮之彝居之。周朝把梁州并入雍州,寻甸县属雍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强大起来,楚顷襄王(前298~前263)派将军庄蹻南征,楚国大军沿长江而上,攻略巴郡、黔中郡以西地区,一直打到滇池附近,庄蹻以军事平定滇池以北的广阔地区,并把这些地方并入楚国,寻甸属楚国。庄蹻想返回向楚顷襄王报告,因巴郡、黔中郡被秦国攻占,秦兵阻道,于是留在滇池一带称王,“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自立为滇王,号“庄王”,建立古滇国,寻甸属古滇国。春秋战国时期,牛栏江两岸居住着僰、刺蛮等氏族部落。秦统一中国后,开西南夷,命大将常頞开凿五尺道,在沿途部落设吏,未有专官。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始知蜀地富饶,滇王不逊,议伐昆明。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遥指西南彩云现,始有“云南”之名。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修筑通往云南的道路,开通险要和阻塞的地方。《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活动于滇东北地区的部落主要有滇、劳浸、靡莫等,都“魋结、耕田、有邑聚”。劳浸、靡莫在滇部落东北,多次侵犯汉朝使者,与汉王朝抗衡。汉武帝为控制滇王,统治滇中、滇东北地区,于元封二年(前109)派郭昌、卫广调集巴蜀军队攻打劳浸、靡莫,大军兵临滇国,滇王臣服于汉王朝,在西南地区首置郡县,设益州郡,辖24个县,此地为益州郡牧靡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云南西部设置永昌郡,此地为益州郡牧靡县。后主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征南,平定孟获叛乱,诛杀雍闿,擒住孟获,平定了南中(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叛乱,任命少数民族首领张仁果后裔龙估那为蛮夷长,赐姓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寻甸为建宁郡仲札溢源部,居住着僰、刺蛮等世居民族。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属汉中管理,寻甸为牧靡县。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划出益州南部的建宁、兴古、云南、交州四郡设置宁州郡,辖建宁郡,统45个县,寻甸属建宁郡牧麻县(即秦汉时的牧靡)。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撤销宁州建置。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复宁州,划出建宁西部的7个县,新设置益州郡,寻甸为益州郡牧靡县。东晋永和二年(346)至隋,中原征战频繁,中央王朝无力经营西南,仅存建宁郡、南宁州名号,此地被东川、会泽一带的东爨乌蛮新丁夺取,传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称新丁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徐文盛率军队到贝矶讨伐侯景,滇东爨瓒趁机占据牂牁、兴古各郡,梁朝廷无奈,只好任命爨瓒为宁州刺史,此地处于东西二爨之间,为“东爨乌蛮”“西爨白蛮”杂居地,属东爨乌蛮新丁部。隋朝,寻甸为谢、赵诸部族分据。唐武德元年(618),在云南一带恢复州、县制,曲靖称南宁州,寻甸为南宁州升麻县。太宗贞观四年(630),南滇蒙氏到长安拜见唐太宗,始封六诏(彝族以王为诏)。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朝廷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天宝九年(750),改升麻县为寻甸部,始有“寻甸”之名。南诏兴起,势力逐渐从滇南、滇西发展到滇东,寻甸“乌蛮”势力发展,自成一部,称寻甸部,属拓东节度升麻川,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大义宁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讨伐杨干贞,联合乌蛮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曲靖),攻占大理,杨干贞在逃亡途中被杀,段思平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大理,改寻甸部为仁地部,属石城郡,西部为沙摩部。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朝议伐滇,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灭掉蜀国想攻取云南,向宋太祖献云南地图,宋太祖鉴于唐朝多次进攻云南均失利的历史教训,用手中玉斧沿地图的大渡河一线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云南被段氏大理国割据,断绝与宋朝来往,云南东部的三十七部少数民族属大理国,寻甸属于三十七部之一摩弥部。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荆湖宣抚使狄青打败侬智高,侬智高逃到大理后死去,大理国王段思廉把他的首级用木箱封存送到京城开封,恢复和宋朝来往。南宋时,仁地部又称仁地万户部。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元兵灭大理国,俘虏国王段兴智,分兵攻取东爨各部后撤走主力,留下大将兀良合台进攻没有归附的各部族。宝祐三年(1255),西南各部少数民族投降蒙古,蒙古取得五城、八府、四郡、东爨三十七部,改仁地万户部为仁地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改仁地万户府为仁德府,辖为美、归厚二县,属曲靖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中书省,改鄯阐为中庆路,设置郡县,改寻甸为仁德府,领为美、归厚二县。元大德七年(1303),仁德府改属曲靖宣抚司,直至元末。元末,云南为梁王所据。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在府境内东部60里,开设通往四川、昆明的易隆驿,属仁德府管辖。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寻甸地域为土酋安氏占据。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南征云南,十二月,在白石江打败元朝军队,傅友德率军攻击乌撒,沐英率军向昆明前进,梁王兵败自杀于滇池,元朝统治云南的历史结束。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定梁王柏匝刺瓦而密叛乱后,改诸路为府,设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改仁德府为寻甸军民府,朝廷封安阳为世袭土知府,裁为美、归厚二县,添木密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置易隆堡、古城堡。宣宗宣德六年(1431),改寻甸军民府为仁德府,领马龙、高明二州,复为美、归厚二县,以安氏为世袭土知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因土官安阳屡行不法,初置流官,设曲寻兵备道,改仁德府为寻甸府,划出马龙、高明二州,马龙州隶属曲靖府,改高明州为嵩明州,隶属云南府,裁为美、归厚二县为二十马头,编户七里,寻甸府辖二十马头、七里。嘉靖六年(1527)冬,土酋安铨举事,事平后,寻甸府于嘉靖七年(1528)添凤梧守御千户所。嘉靖十二年(1533),筑寻甸石城。顺治四年(1647),张献忠旧部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掠寻甸、嵩明,改木密守御千户所为隆丰县,随后沿嵩明、宜良一线攻占昆明。康熙五年(1666),裁凤梧守御千户所。康熙八年(1669),改寻甸府为寻甸州,隶属曲靖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木密守御千户所。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平彝县(含现七星大部)。雍正八年(1730),设分巡迤东道,辖曲靖府,管辖云南十三府(云南、临安、澄江、广南、曲靖、普洱、开化、东川、昭通、广西、武定、元江、镇沅)的军务,道台驻寻甸州城(道台衙门旧址现为粮食局城关粮管所)。乾隆十九年(1754),裁易隆驿丞,改置易古巡检司为寻甸州之分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分巡迤东兵备道改为云南分巡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州城。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称寻甸,属滇中道,改里、甲为区、乡、里,寻甸辖1区8乡645里。民国五年(1916),废道,寻甸直属省管辖,隶属第二督查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辖13乡122保1373甲。1949年12月25日,寻甸县获得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曲靖专员公署、曲靖专区、曲靖地区行政公署、曲靖市、昆明市。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寻甸县,成立寻甸回族自治县,同时成立15个彝族乡和3个苗族乡。1958年10月16日,寻甸回族自治县与嵩明县合并,称嵩明县,县治设于嵩阳镇。1959年6月,嵩明县改称寻甸县,县治迁至仁德镇。1959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寻甸回族自治县,称寻甸县,县人民政府驻仁德镇。1961年6月,嵩明、寻甸分设县治,恢复嵩明、寻甸两县建置,调整公社规模,辖32个公社,下辖416个生产大队。1979年1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寻甸县改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当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仍属曲靖地区。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由曲靖市划归昆明市管辖。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褐煤、磷矿、硅藻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全县共发现煤(褐煤、无烟煤)、磷、硅藻土、水泥用石灰岩、石膏、玄武岩、大理石、硅石、水泥配料用白云岩、重晶石、建筑用砂石料、砖瓦用黏土页岩、铅、锌、铁、铜、铝(铝土矿)、锰、钛(钛砂矿)、钴(钴土)、矿泉水、地下热水等22种矿产。已开发利用的有褐煤、磷、灰岩、石膏、硅石、白云岩、铁、钛(钛砂矿)、砖瓦用粘土、页岩、砂石料、矿泉水、地下热水13种,占总矿种的54.16%。褐煤资源储量3.60亿吨,为露天煤矿;磷以Ⅱ、Ⅲ级品矿石为主,资源储量1.26亿万吨;硅藻土与褐煤共生,为富含有机质、高烧矢量型易选硅藻土,主要分布在先锋镇,资源储量1.90亿吨。
【森林资源】县境气候温暖湿润,山地面积辽阔,森林资源丰富。1986年,全县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境内有种子植物153科416属800余种,其中,温带植物分布最为广阔,占境内森林资源的50%,以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为最常见树种;热带植物占28%,以木棉、余甘子、梧桐、荆条居多;其他气候带植物占22%。境内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红豆杉、大树杜鹃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有黄杉、冷杉、银杏3种,残存于县域部分地区,数量极少。县境森林资源属中山、亚高山植物体系,在海拔1500~2300米之间,原生林以亚热带阔叶林为主,伴生有云南松;海拔2300~3300米之间为栎类、华山松和灌木;境内针叶林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3种,滇油杉生长于海拔1800~2500米云南松林与阔叶林间;阔叶林与常绿相间,以旱冬瓜、各种栎类、杨梅、杜鹃为主,其中旱冬瓜垂直生长于海拔1600~2800米山坡中部、下部及林箐潮湿地带,多为块状或带状分布;栎类主要树种有麻栎、刺栎、青冈栎等,多分布于背风且土壤潮湿的脊谷地带,多呈纯林小块状分布,常与云南松林混合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柏树类有圆柏、刺柏、藏柏、侧柏、翠柏等品种,多为人工造林,灌木为小乔木组成的自然群落,主要分布于2500~28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
【土壤耕地】全县共有10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72个土种。全县自然地貌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土壤所占比例:棕壤占5.66%,黄棕壤14.61%,红壤占45%,沼泽土占0.17%,冲积土占3.35%,紫色土占3.35%。全县耕地面积140.6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09%。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5个二级类,其中,灌溉水田分为平田、梯田2个三级类;旱地分为平旱地、坡地、梯地、轮歇地4个三级类。全县草地面积14.78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74%,包括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3个二级类。
【水系河流】寻甸县江河较多,水系发育,径流量主要由降雨补给,区域水资源总量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境内受小海梁子等山脉的切割由东至西形成牛栏江、小江、普渡河3大干流共20余条支流和1个天然湖泊(清水海)。根据《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题报告》,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69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5.1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按照流域划分,普渡河流域5.36亿立方米,小江流域5.52亿立方米,牛栏江流域5.81亿立方米(不含干流过境水量2.40亿立方米,支流马龙河过境水量2.75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2020年,全县辖仁德、塘子、金所、河口、七星、羊街、先锋、柯渡、鸡街、六哨、甸沙、功山、倘甸、凤合、联合、金源16个乡镇(街道)(2017年12月19日,托管倘甸、凤合、联合、金源四乡镇划归寻甸县管理),175个村委(社区),1577个自然村。
人口与民族
2020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9.28‰,死亡率5.12‰,自然增长率4.16‰。全县户籍总人口57.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13万人,占总人口的78.30%;非农业人口12.51万人,占总人口的21.70%。
寻甸县居住着汉族、回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截至2020年底,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3.8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01%。其中,回族7.27万人,占总人口的12.60%;彝族5.47万人,占总人口的9.50%;苗族7360人,占总人口的1.30%。全县常住人口46.07万人。
(县统计局)
气象年度特点
2020年,寻甸县气温较常年平均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属于一个雨量偏少、光热资源充足的年景。年内春季旱情偏重,雨季开始期较常年特晚,主汛期降水量偏少。全年属降水偏少的气候年景。
全县年降水量为730毫米,较历史平均1022.40毫米偏少292.40毫米,偏少幅度为29%。在降水的月季变化上,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全县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特多,降水过程较多,冬旱较常年正常偏轻;春季全县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春旱较常年偏重;夏季(主汛期6~8月)全县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秋季全县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少;2020年5~6月全县降水量特少,雨季开始期于7月1日开始,较常年同期特晚。年内主汛期(6~8月)全县平均降雨量为346.10毫米,较常年偏少232.20毫米,偏少幅度为40%;仁德城区降雨量为241.50毫米,较常年偏少336.80毫米,偏少幅度为58%;主汛期期间全县59个气象站共出现大雨(日降雨量≥25毫米)及以上天气过程153站次,其中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33站次;雨季于10月10日结束,较常年同期偏早;12月全县降水量特少。
全县年平均气温约为15.7℃,与历史同期相比偏高0.8℃,与2019年平均值相比偏低0.3℃;逐月气温变化上,1~3月、5~11月全县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均偏高,5月全县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日数达12天,其中5月6~11日连续六天最高气温超过30℃;6月偏高最多,偏高幅度为2.6℃;12月较历史同期偏高,偏高幅度为0.4℃。2020年4月出现轻度倒春寒天气,全县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偏低幅度为2.0℃。
(县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