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5年,发展力度强劲,跨越之势显现。
寻甸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展示跨越追赶新气象。寻甸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显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活力空前激发。
未来5年,“四区一城”跨越发展气魄必将成就大美寻甸靓丽新姿!
在寻甸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多重挑战接踵而至,多重机遇密集叠加。寻甸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研判,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发展理念“变革期”、脱贫摘帽“攻坚期”、全面小康“决胜期”、产业转型“阵痛期”、跨越发展“机遇期”,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中央和省、市发展战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扩大开放,赢得空间,展现寻甸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可以预见,依托主动融入滇中新区建设,抢抓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机遇,寻甸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准脱贫、惠民生,实现总量做大与质量提升并举、一二三产高效联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把寻甸打造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区、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城市生态涵养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中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集民族、贫困、山区、老区为一体的寻甸,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脱贫摘帽,是新一届县委的重要历史使命。时间紧、任务重,寻甸将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全力做好扶贫工作这一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确保6.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八有四无一超一受益”标准,寻甸认真实施“七个一批”脱贫工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整乡整村推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落实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等制度,强化驻村扶贫管理工作。健全完善贫困人口动态化管理机制,实行脱贫第三方评估,做到精准识别、一户一策、精准脱贫。
抢抓省市“五网”建设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县乡道路等级,实现自然村100%通公路、村内道路100%硬化,进村道路硬化率达50%以上。全力配合推进武倘寻、功东、寻沾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易白公路建设及国道213线、金柯公路等道路改扩建工程,构建快速便捷的路网体系。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扶贫资金投入增长保障和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扶贫工作动态监测机制,确保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
打赢产业转型升级突围战
着力建设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保护“一江一海一区”为契机,寻甸将挖掘绿色发展优势,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进位争先。
按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做精”的思路,寻甸将不断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步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昆曲高速、武倘寻高速,布局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山地牧业和特色种植业,打造全国优质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全省绿色无公害生态蔬菜基地和山地牧业基地,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经济带。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和嵩待高速,以羊街、金所、天生桥为重点,布局发展精细煤磷化工、生物及农特产品加工、林产业及家居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四大新兴战略产业,改造提升煤磷化工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嵩待工业经济走廊。依托易白公路、轿子山旅游专线,打造东部养生度假旅游片区、中部风情体验旅游片区、西部乡村生态旅游片区,着力构建“三片四带”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依托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打造县域特色商业中心,培育发展信息物流、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构建城市经济发展圈。
全力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投资引资实效,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增强招商精准度和项目落地实效性。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滇中新区等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打赢城镇品质提升战
着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
滇中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
多年的城市发展,寻甸俨然成为昆明北部一个耀眼的县区。而将来,寻甸将“东拓北延、分片打造,提升内涵、组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特色明显、宜居宜业、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发展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寻甸将加快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做好武倘寻高速等交通干道沿线片区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完成县城景观设计、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努力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类规划衔接统一。加强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注重风貌整体性和文脉传承性,
彰显山水生态特色、民族特色,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突出县城龙头和中心集镇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乡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力、竞争力、影响力。紧密结合县城自然景观,依山就势、显山露水、突出特色,做好山水文章,提升城市舒适度和形象魅力,同时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快特色重点集镇建设。
打赢文化旅游融合战
着力建设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
寻甸历来是摄影师镜头下的宠儿,是游客自驾游的首选之地。为了把这片秀丽的山川美景,以最优雅迷人的姿态呈现给世人,寻甸将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响“寻找梦中的伊甸园”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争创省级旅游强县。
未来,依托易白文化旅游经济带、轿子山旅游专线及自然生态山水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寻甸将推进旅游产业全域联动,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生态、互联网及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提高旅游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调整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强化现存古遗址、古村落及重要史迹等文化遗产保护,并规划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体验园区,合理开发历史、民族、民俗、农耕等文化资源,推进少数民族节庆、美食、服饰等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培育山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和影视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徒步游、自行车骑行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业态,推动旅游向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与康体养生养老并重转变。开展品牌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创建一批省市级旅游名镇、名村。推进民族博物馆、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文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赢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战
着力建设城市生态涵养区
作为昆明市委水供水的重要水源保护地,寻甸将强化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出“绿色生态”招牌,走出一条新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争创国家生态县。
优化县域生态空间,寻甸将科学划定重点开发、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区域。严格执行牛栏江保护条例和清水海保护条例,强化牛栏江流域、清水海等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加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一江一海一区”、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月三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完成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与此同时,寻甸将强化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运营,大力削减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推进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下决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倒逼企业发展更集约、更环保。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实行最严格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制度。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和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提高磷石膏、粉煤灰等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打赢和谐寻甸创建巩固战
着力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作为少数民族县,寻甸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寻甸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力争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坚持民生优先,全力推进教育、医疗、大社保等体系建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用好用足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县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法治为引领,以平安寻甸建设、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等为重点,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从严管党治党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组织保障
基础稳固,长治久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寻甸坚信,只有做到管党治党全方位、全覆盖、无盲区、无例外,才能给全县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
从严从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党性教育,以“四讲四有”为合格党员标准,着力打造“四铁”干部。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县委常委会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化“四风”整治,持续抓好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的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记者达娃·梅朵 杨阳 通讯员王旖旎 夏春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