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人民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3年1月14日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唐 琪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县人大代表予以审查,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依靠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十一五”规划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执行良好,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县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县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23.7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7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由4715元增加到12216元,年均增长15.9%,县域经济更具活力,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提速增效,三次产业比重由36.8:20.7:42.5调整为29.04:32.6:38.36。工业总产值由21.5亿元增加到68.7亿元,年均增长26.2%;工业增加值由4.35亿元增加到15.8亿元,年均增长18.8%,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倍增跨越,共进驻企业5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累计实现利税17亿元;形成了以煤磷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氯碱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度提高,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4.62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长8%;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粮食总产量由19.26万吨增加到24万吨;烤烟支柱更加巩固,烤烟产值达到5.15亿元,税收贡献实现1.13亿元,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表彰;特色产业增收明显,农产品产供销多元发展;建成大河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油菜小麦夏繁育种项目启动实施。切实贯彻“旅游活县”战略,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0.11亿元增加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52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年均增长1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26.3亿元增加到79.9亿元,增长204%,各项贷款余额由14.8亿元增加到43.9亿元,增长197%。
(二)改革开放更具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完成行政机关和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整合政府机构9个。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妥善安置改制职工共594名。金所、塘子、仁德合并设立仁德街道,七星、河口、先锋、鸡街撤乡设镇,倘甸、凤合、金源、联合四乡镇管理权限划归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托管。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水利改革启动实施。推行乡镇卫生院绩效制度改革,形成覆盖城乡、政策互联互补的医疗救助体制。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县乡财政分配关系更趋合理,非税管理更加规范,财政奖补一事一议更显实效,投融资机制更为灵活。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五年累计引进内资102.27亿元,外资1989.98万美元;抢抓“央企入滇”战略契机,国电集团、大唐集团、中化云龙等5家投资亿元以上“央企”落户寻甸,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突出规划引领,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顺利推进,完成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实现规划全覆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实现土地、林业、城镇三规合一。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率由14.9%提高到21.5%,城镇人口由7.52万人增至9.99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年均增长40%;建成10条市政道路,形成“三纵七横”的路网格局,开发17个商住小区,建成商品住宅3473套,县城建成区面积由4.3平方公里增加到5.24平方公里;建成天然气管网配输工程和交通信号灯、数字城管系统,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更加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改造中低产田(地)8.2万亩,实施土地整理2.8万亩;新建中型水库1座,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2件,建成抗旱应急工程363件,有效解决19.4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0%。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农村公路1658公里,硬化建制村公路504公里,改造路基776公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92.4%,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63.1%;县城新客运站、乡镇11个客运站和七星大桥、兴隆桥、旧治白桥投入使用。掀起城乡生态建设高潮,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改林等工程,绿化造林12.5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县城污水处理率达72%,完成河滨公园、汇龙湿地(园博园)一期建设,恢复重建文笔塔;殡葬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凤龙山生命文化艺术陵园、18个农村公益性公墓,火化率达100%;建成农村卫生户厕11005座、沼气池9295口,节能改灶14625眼,安装太阳能6425套。企业基本实现“零排放”,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城镇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城乡电网改造升级,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70元增加到20846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60元增加到4906元,年均增长14.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7606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就业再就业迈上新台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民非农年收入达8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和100元;完成县中心敬老院搬迁,集中供养率达35.3%;成立县慈善协会,慈善事业得到加强;实施“光明”、“行走”、“矫治”等工程,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28亿元,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90549人,实施整乡推进2个,整村推进615个。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成廉租住房832套、公共租赁住房300套,1892户城镇困难家庭享受租赁补贴;农房抗震加固6544户、拆除重建4530户。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实现发展成果由群众共建共享。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实施科技示范项目11项,申请专利、授权25项。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5.21亿元,迁建县一中,扩建县民中,新建昆明机电工程学校,完成53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覆盖率达92%,排除D级危房12.1万平方米;早教、集中办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一师一校点全部撤并;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66.72%,高考上线率达99.6%。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16亿元,建成县人民医院医技楼和住院楼、县中医院住院楼、卫生执法监督局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业务楼和42个村卫生室;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祥和、微创等8家医院开业运营。艾滋病、麻风病等疾病防控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深入推进,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3236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免费婚前检查全面开展,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5‰以下。文体事业全面进步,农家书屋、文化室实现县域村级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公共文化体系初步建成;县体育中心建成使用,成功承办市第九届民运会,建成健身工程74个,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一批文艺作品分获国家、省、市奖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列入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市级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成立回族学会、彝族学会,完成民族文化研究会换届。广电村村通工程深入实施,数字电视普及率大幅提升。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县城出租车达90辆,城乡公交车辆415辆,公交车通乡镇率达100%,通行政村率达96.2%。同时,档案、外事侨务、国防教育和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防灾减灾、人防、气象、史志、供销、老年人、工青妇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民主法制稳步推进。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3件、建议608件,政协委员提案640件;深入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创先争优”等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175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举行重大决策听证44项;全面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全面开通,行政效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治县成效明显,“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六五”普法扎实推进,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以奖代补”考核机制,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完成6个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平安寻甸”创建深入开展,荣获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创新信访维稳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亲民警队,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高度重视安全责任落实,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应急管理、森林防火、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全面开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顺,2009年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十四届人民政府任期的届满之年。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经过不懈努力,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实现生产总值57亿元,同比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60.4亿元,同比增长3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6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4906元,同比增长13.7%。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10%。推广优质高效粮食作物56万亩;种植泡核桃4.2万亩,林业产值达2.54亿元;启动9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五小”水利工程8060件、烟水配套工程19.36万亩、“菜篮子”工程6000亩,“引清济昆”工程实现试通水,“引牛补滇”工程顺利推进;启动实施乌蒙山连片开发,“幸福乡村”工程深入推进,3268户农户建设宜居住房,顺利完成糯勒村易地搬迁;为农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扎实开展,防雹、库塘增蓄成效明显;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综合直补6400余万元。
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全力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9.1%,主营业务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30%。“寻甸特色产业园区管委会”机构正式获批,金所片区1号路和5号路完成硬化绿化亮化工程。重大项目深入推进,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个并竣工3个;泛亚林业产业园开工建设,先锋褐煤洁净化项目进展顺利,国电清水海风电场一期工程竣工。深入开展内培外引,内培企业13户。非公经济更加活跃,实现增加值8.96亿元;个体私营企业达13107户,吸纳就业5万余人;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5.6亿元。
文化旅游增创优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17.4%。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凤龙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委会”机构获批;凤龙湾国际旅游生态城被列为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寻甸天湖岛基地”正式授牌,星河温泉二期项目稳步推进,六甲之战纪念碑搬迁扩建;“星河温泉小镇”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3家酒店被评定为三星级;全县接待游客96.9万人次,同比增长38.5%,旅游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6.9%。推进民族文化事业,苗族长诗《高傍俭与昭帕施》正式出版,谐剧小品《晒包谷》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成功举办“创意寻甸”活动,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
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城镇上山,仁德项目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获批。完成凤梧路提升工程,屏江北路、月中路建设顺利推进;市土投公司土地一级开发进展顺利;公安科技大楼、综合档案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县级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森林公安业务楼建成,北城新区初成规模。锦湖花园一期、龙苑尚居二期基本建成,奥城新天地、嘉欧建材城加快推进;建成莲花安置小区,480套廉租住房分配入住。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23个,通信、邮政服务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申报5个省级生态乡镇、创建48个市级生态村,省级园林县城创建通过验收。深入开展“森林寻甸”创建活动,新增造林6.8万亩,面山封山育林2.5万亩,“五采区”植被修复285亩,石漠化治理8500亩。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牛栏江寻甸段5套集镇“两污”收集处理设施有序推进、151个村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圆满完成。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
民生保障普遍惠及。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城镇新增就业72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836人。特殊教育学校、阳光幼儿园、黄冈实验学校实现招生,建成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通过验收;县城广场公共健身器材实现全覆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工作;开展“雷霆扫赌”、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整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治安防控、法律援助等机制不断完善。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一起为寻甸的稳步发展而艰辛奋斗,一起为寻甸的和谐进步而激情洋溢,一起为寻甸的丰硕收获而铭心感怀。成绩来之不易,这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全县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寻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参与寻甸开发建设的投资者,向为寻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历届领导班子,向所有关心支持寻甸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