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 情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寻甸县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始于2007年,至2015年底,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拆除重建19673户,修缮加固12064户,共计补助资金26328.67万元,带动农户投入资金近20亿元,受到了群众的肯定和好评。2016年,全县农村危房拆除重建任务为7000户,现已全面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已竣工5022余户,竣工率为71.7%,提前于市级任务进度要求,可以确保在规定时限内(2017年6月)圆满完成本年度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有效推进工作,县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重要民心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寻办通〔2015〕44号文),靠前指挥,全程参与和督促工程推进。各乡镇(街道)、特色产业园区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和职责,形成分管领导牵头抓,规划中心主任亲自抓,村委支书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形成的层层推进、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制度。根据《中共寻甸县委 寻甸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寻发〔2016〕8号),建立责任清单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职责到位、认人追责;确定救贫济困机制,以救济贫困农户为重点,优先保障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房改造;着力创新建设机制,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以扶贫项目为重点,统筹考虑,将部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配到有整乡、整村推进任务的乡镇和村镇,构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连片开发工作格局,全面助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三是强化监管。严格落实申请审查制度,层层落实农户申请、逐级审查、公示审批、方案设计、施工管理、检查验收、立卷归档等关键环节,确保申请人符合改造资格,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严格资金管理,县财政设立独立账户,专人专户管理,直接将补助资金兑付至农户个人“惠农卡”或“一折通”,杜绝冒领,截留。严格施工质量管理,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联系农户,引导农户按照国家相关抗震要求建房,强化验收管理,确保全县抗震安居工程整体质量。
四是加大宣传。2015年至今,共编制印发《寻甸县农村建房指导手册》4000多份、建房明白卡17000份、《云南省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技术导则(试行)》200份,通过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改变了群众建房观念,减少了盲目攀比,提倡群众建设“安全房、保命房”,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按需建房。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危房存量大。目前,全县农村危房存量依然巨大,完成今年的任务后,全县尚有农村危房57000余房,危房改造点多面广,存量巨大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扭转。
二是面积控制难。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要以建设“保命房”为主,面积控制在40—60m2(为减少政策冲突,对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档立卡”户,面积控制在90—120m2)之间,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村民建房愿望强烈、改扩建成本高等原因,大多数农户宁愿借款也要将房子建大一点,一步到位,造成部分拆迁重建农户房屋面积超标,使一部分群众负担加重。
三是审查难度大。由于国家、省、市住房联网系统未开通,而部分农户在申请改造时又隐瞒了个人真实财产情况,给审查带来了较大困难,对少量农户资格审查出现了偏差,将一些不符合改造条件的农户纳入了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范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为全面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吃透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涉及面广、资金量大,为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县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好国家、省、市相关精神,研究和吃透危房改造政策,准确把握危房改造条件、改造类型、扶持政策、补助标准、工作要求和操作程序,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宣传。坚持农户自主原则,大力普及建房基本技术知识,及时发放建房明白卡,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迅速掀起新一轮危房改造工作热潮。
三是加快工期。认真对照危房改造任务,抢抓施工质量和时间,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以实绩倒逼办法,认真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加快在建工程进度。
四是因地施建。把示范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安全、美观、实用”的要求,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面貌提升,避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
五是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管理水平,认真做好申请人资格审查,完善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健全信息录入考核,强化施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检查,及时通报进度,督促整改存在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