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www.kmxd.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55419-201612-018939 主题分类: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
发布机构: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16-05-02 15:23
名 称: 寻甸县“四强化、四到位”改造危房3.2万户
文号: 关键字:

寻甸县“四强化、四到位”改造危房3.2万户

发布时间:2016-05-02 15:23
字号:[ ]

4月22日至24日,国家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副司长郑友清一行到寻甸县调研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省扶贫办副主任陈国宝、纪检组长保剑陪同调研。

一、国家扶贫办调研组调研情况

在寻甸县委副书记、县长马郡,县委副书记普建勇,县委副书记、驻村工作队总队长杨蜀军,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吴忠林的陪同下,调研组用3天的时间,走访了5个村委会50余户农户,详细询问了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住房建设、扶贫政策落实等情况,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进行了深入调研,最后就调研情况向寻甸县进行了反馈。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寻甸县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指出寻甸县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二是资金资源整合到位,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明显;三是农村危房改造符合实际,群众满意程度高。

二、寻甸县危房改造做法和经验

2007年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以来,寻甸县“四强化、四到位”抓实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至2015年末累计完成危房改造31737户,其中:拆除重建19673(“建档立卡”贫困户3624户,五保户、低保户1774户,其他贫困户14275),修缮加固12064户,共计补助资金2.63亿元,带动农户投入资金近2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工匠队伍,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一是强化组织指挥体系,统筹协调到位。成立了以县委、政府领导为组长,分管扶贫、住建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住建、发改、民政、财政、公安、国土、扶贫、残联、农信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审议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要事项。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建设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将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督查考核,实行领导挂点,干部包村责任制,县、乡、村层层签订危房改造目标责任书,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书,强化了危房改造工作推进落实。

二是强化资金资源整合,整体建设到位。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加大了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力度,通过整合扶贫、发改、住建等部门涉农资金及社会捐赠,重度贫困的建档立卡农户最高可享受到7.15万元补助资金(宜居农房4万元、农村危房改造3.15万元)。同时,农村信用联合社按照“风险可控、保本服务”的原则,按年度危房改造实施计划筹集一定额度的专项贷款,组织对有需求、具备偿还能力的农户给予每户5万元3年期的贴息贷款,有效解决了部分重度贫困建档立卡户的住房安全及脱贫问题。结合“整乡推进”“整村推进”“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项目,在宜居房集中建设的村组开展饮水工程、道路硬化、活动室、村庄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是强化监督审核程序,建设管理到位。严格精准审核,严格执行“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核、县审批”的补助对象认定程序和公开公示制度,对改造农户申请材料及时组织公安、民政、住建、市场监督管理、残联,扶贫对农户信息的进行资格审查,对不符合宜居农房建设和抗震安居危房改造资格的农户,坚决取消其享受政策补助的资格。严格资金管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由财政通过“一卡通”直补到户,杜绝冒领和截留问题;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对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安全。严格施工管理,探索农房建设工匠培训机制,2015年组织73名各地农村工匠进行钢筋工和砌筑工2个工种培训,合格后颁发《云南省建筑行业专业人员资格证书》,充分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按照国家相关抗震要求改造农房。引导农户成立农村建房理事会或建设管理委员会,投工投劳,既有效减小建设成本,又确保全县抗震安居工程质量、抗震设防等级达到要求。

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到位。通过广播、电视、QQ、微信等媒体及张贴海报、制作农村建房明白卡、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建房标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程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政府要建”为“村民要建”。通过示范引导,逐步改变群众建房观念,减少盲目攀比,提倡群众建设“安全房、保命房”,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按需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