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www.kmxd.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55419-202306-803337 主题分类: 安全预案
发布机构: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3-06-05 15:11
名 称: 塘子街道中心卫生院地震卫生应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
文号: 关键字:

塘子街道中心卫生院地震卫生应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

发布时间:2023-06-05 15:11
字号:[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寻甸县重特大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方案》及寻甸县重特大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方案(寻卫通[2023]39号)等通知要求,切实提高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水平,使我院在发生特重大地震时能高效有序地做好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体系

(一)成立地震灾害医疗救援领导小组

 长:李中州(院长)

成  员:李明艳(宣传委员、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

          娅(办公室负责人)

任文芳(医务部主任)

          云(医技科主任)

        李庆美(护理部主任)

        管唐永(药房主任)

  娅(医务部医师)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在县卫生健康局、塘子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负责辖区内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和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完成县卫生健康局、塘子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前方工作组

组  长:李明艳(宣传委员、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

副组长:徐  (办公室负责人)

成  员:李  玲、赵 云、林宇楠、任文芳、李庆美、张绪美、刘雪松、马  娅、王天鹏、杨季蓉、李媛婷

工作职责: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灾区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下设综合联络、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援助4个工作小组。

1.综合联络小组

负责人:徐 (办公室负责人)

  

工作职责:负责日常综合协调工作,对接联络前、后方工作组,做好会议、文件、信息、宣传、后勤等综合保障工作,对外来医疗卫生救援力量的协调联络。

2.医疗救治小组

负责人:任文芳(医务部主任)

  员: 娅、李庆美、杨季蓉、李媛婷、刘雪松、

工作职责:组建灾区临时医院、医疗点,医疗救援队伍统筹安排,组织开展检伤分类、现场急救、伤员转运、医疗救治等救援工作,做好医疗救援信息统计,组织灾区及安置点巡回医疗。

3.卫生防疫小组

负责人:李明艳(宣传委员、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

成  员:林宇楠 王天鹏

工作职责: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监测与消毒、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工作;统筹做好抗震救灾和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

4.心理援助小组

负责人:张绪美

工作职责:组织开展伤病员和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统筹安排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注:前方工作组应做好人员、药品、器械、车辆应急物资准备确保队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

(三)后方工作组

组  长:李中州(院长)

成  员:除前方工作人员外的其他医务人员及各卫生室乡村医生。

工作职责:在后方协调支持前方工作组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下设综合协调、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工作小组。

1.综合协调小组

负责人:管唐永

 员:药房3人(陈清瑞、陈衍媛、邹妍) 收费室2人(蔡珊、陈小丽)

工作职责:负责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综合协调和日常事务管理,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络协调;捐赠医疗卫生物资的对接;统计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在院患者、家属受伤情况,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卫生应急紧急救援急需设备、物资、药品的紧急采购和调配;协调前方工作组后勤保障;汇总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受损情况;配合相关部门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收集医疗卫生救援相关影像和文字资料。

2.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小组

负责人:吴梦(医务部医师)

  医务部、护理部全体医务人员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调配医院医疗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制定伤员转送和救治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后方医疗机构开展伤员救治;汇总医疗救治相关信息(伤情、病情、医疗投入力量等)。配合前方工作组开展卫生防疫、疫情防控等有关工作,做好信息统计、报送工作。

3.避震疏散组

组  :李培仙(妇幼科科长)

成  员:检验科3人(段磊、陈绍仪、余梓璇)放射科2人(刘犁江、龙飞彦)

主要职责:负责全院职工、患者及其家属按院抗震领导小组安排的疏散路线、地点进行疏散,并对老、病、弱、残者给予重点保护,负责疏散场地安全、仪器发放、衣物发放、医疗救助等工作。

二、响应措施

(一)启动应急响应

1.接到地震信息后,院办及时核实人员伤亡、医疗机构受损等相关情况,立即向院长和塘子街道分管领导、县卫生健康局应急办报告。

2.根据院领导指示,及时启动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响应,向县级部门提出卫生应急支援需求。

3.按照塘子街道及县卫生健康局应急办要求迅速塘子前方工作组人员赶赴指定地点集合出发开展救援。

4.塘子街道中心卫生院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各工作组迅速就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地震的应急程序

L.地震来临,听从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值班人员应冷静面对,关闭电源、水源、气源、热源,尽力保障人员的生命及国家财产安全。

2.发生强烈地震时,需将患者撤离病房,疏散至广场空地或院内紧急避难场所。撤离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护秩序,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恐惧。

3.情况紧急不能撤离时,叮嘱在场人员及患者寻找有支撑的地方蹲下或坐下,保护头颈、眼睛、捂住口鼻。

4.维持秩序,防止混乱发生。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三)自救

地震发生时,震区人员应镇定沉着、迅速采取自救措施,包括:听见地声、发现地光时立即避震;地震发生时迅速躲到安全处等。医务人员立即组织人员病员转移。

(四)医疗救治

地震灾害的现场医疗救援应在现场地震灾害医疗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医疗救援人员进入灾区后,在救灾部门救险人员支持帮助下,首先搜寻、集中伤员,然后检伤分类,先重后轻,现场抢救,及时转送。

1.检伤分类:面对大量伤员,必须对伤员的轻重缓急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做出标志。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危害伤员及有抢救价值的伤员优先得到抢救,一般伤员得到及时治疗。

2.选有经验的医生、护士长、救援人员担任此工作,重点是分出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的伤员,如需要采取CPR、抗休克和紧急手术的伤员;其次是安排清创术和其他手术次序,随后是分出需要留治的轻伤员。必须全面考虑伤员损伤的程度和需要治疗的轻重缓急,确定其主要伤害,分送到各有关救援部门处理。

3.早期救治原则。危重急症的早期处理:呼吸道梗阻和窒息、心搏骤停,是地震伤员最多见得危及生命急症。早期处理原则是:清除伤员呼吸道异物、血块、黏痰和呕吐物,解开伤员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通畅。舌后坠造成的阻塞,立即用口咽管通气,或将舌牵出固定。心跳、呼吸骤停、脑外伤昏迷或严重胸外伤造成呼吸困难及窒息的,要尽早气管插管及辅助呼吸。

4.对创伤性休克伤员,采取平卧位或头略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创伤、出血应立即采取止血等处理。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明显失血者应立即输血)。如内脏出血要剖腹探查止血;颅脑上伴有脑疝至休克,要对脑部创伤进行处理,并尽快脱水降低颅内压。待血压平稳和全身状态好转时,优先后送。

5.完全性饥饿病人被困时间长,精神紧张,体力大量消耗、代谢紊乱、血压下降。可给予静脉输液、保温、吸氧和适当的热饮内服,在严密观察下后送。

6.出血是造成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现场早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加压、填塞或上止血带等方法止血。上止血带后要作出明显标记,记录上止血带时间,如无敷料,可选用干净的毛巾、软质内衣、手绢将伤口扎紧。

7.伤口的创面要紧早包扎,以免再污染;重伤肢体要加强固定,以减少继发损伤和止痛,并与搬运。

8.凡是骨折、关节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者均应予以临时固定。凡开放性骨折,断骨外露者,绝不能在现场随便整复或将断骨复位,以防止造成严重的感染。在现场只需做局部包扎固定,然后运送。固定器材可以是制式,也可就地取材,如树枝、手杖、雨伞、木棍等。找不到固定物时,大腿骨折的固定,也可用健肢作固定,如左大腿骨折时用右大腿做固定。

9.对挤压伤员,应尽快解除压迫,伤肢不应抬高,避免活动,对能行走的伤员应限制活动,不应热敷、按摩伤肢,以防加重肢体缺氧。肢体禁用加压包扎或止血带。病人口渴者,可给予碱性饮料,及时运送。

10.搬动要点:对于地震伤员,凡发现、怀疑有脊柱骨折时,搬运应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伤情。搬运时,严禁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搬动,因此这种方法极易造成脊髓损伤而致终生截瘫。正确的做法是,由3-4人托扶伤员的头、背、臀、腿部,抬放至平板(或其他硬质担架)上,然后固定运送。

11.转运: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伤员多,伤情复杂,就地医治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亟需通过不同运输手段,将伤员分散到外地进行治疗。因此,有必要成立转运小组,全面负责伤员的转运,并设立中转救援所,指定护送医疗队、组具体负责汽车、列车、直升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途径的转运。长途转运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安全护送到目的地。

(五)灾后卫生防疫

1.配合县疾控中心开展灾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专项风险评估,紧急建立震后疾病监测系统,开展震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制措施。

2.制定灾害卫生防疫方案,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和特殊医学紧急事件,要及时报告塘子街道和县卫生健康局,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地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所的设置和管理。尽量利用尚存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在灾民聚集地选择合适地点搭建临时应急厕所,并及时对粪便进行卫生处理或掩埋。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做好人、畜尸体的掩埋,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当发生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或放射性污染时,组织专业人员尽快判定危害范围,开展监测,指导防护。

7.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8.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六)灾后心理援助。

1.制定灾后心理援助方案,配合县级开展心理救援队对伤病员和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

2.协同各部门和团体,组织专业志愿者,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疫防病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七)信息报告

震后3 天内,救灾信息滚动报送,有重要情况及时上报。3天后,实行信息日报制度。

三、响应结束

地震灾害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结束后,震区灾情、伤情、病情和疫情平稳,经专家进行评估,报请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宣布终止卫生应急响应。在应急响应终止后,认真分析地震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好的做法、困难和经验教训,并上报塘子街道和县卫生健康局。    

                       

                                                                   塘子街道办事处中心卫生院 

                                 2023年6月5日

(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