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第四小学简介
一、基本情况:
寻甸县仁德第四完全小学始建于1972年。学校地处北城区凤凰路13号,经多次扩建校园占地约90亩,拥有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棋类教室、科学实验室、机器人教室、科学仪器室、科普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游泳馆、八人制足球场、五人制足球场、乒乓球馆,设有三至六年级劳动实践基地122500平方米,科技活动场地185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为13500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2500平方米。
仁德四小现有教学班41个,在校学生2151人;在岗教职工93人,其中省级优秀辅导员1名,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优秀辅导员4名,市级优秀班主任1名,市级教坛新秀8名,市级优秀园丁1名,小学名校长工作室成员1名,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5名,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2名,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2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本科学历71人,学科达标率100%。
学校始终坚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教师的持续发展铺路”的宗旨,确立“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目标,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二、活动及校本课程方面:
仁德四小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位学生热爱学习;将个性特长的培养放在优先地位,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学校举办的合唱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等活动体系化逐步完善,组建了校园篮球队、校园足球队、课余书法兴趣小组、棋类兴趣小组、学校合唱队等近20个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把棋类课程、民族舞蹈课程、篮球、足球、游泳、乒乓球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尝试性开设,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有限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开设微课程活动,把文学阅读、英语口语、数学口算列为微课程常规练习内容。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整体以“红与绿”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线;以地方特色为支点,紧扣“仁德”主题,以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背来头古墓群出土“青铜器”保护基地在校园边的优势,弘扬传统文化;以中桥社区“古城”历史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以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传承,以“生物多样性”来营造“绿色文化”校园文化。通过红与绿的主线和学校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2019年6月寻甸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四小落成,同年学校成立了“昆明市智能机器人教育实验室建设项目”,2019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在仁德四小挂牌成立“寻甸县虚拟现实科普工作站”,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华东理工大学“为助力寻甸乡村振兴”,将华东理工大学的各大学院特色学科与寻甸县科技馆深入融合,在科技馆二层设计了以奇妙化学、自然生命、机械设计、艺术与科技、未来智慧、科普讲堂共七大板块组成的特色展厅。学校以科普教育基地和昆明市足球特色学校为依托,在科普课程、科技制作发明、科技游园会、足球运动方面努力打造科技与体育特色。多年来我们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生活育人、文化育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提高。
三、五育并举方面:
仁德四小结合实际,把德智体美劳渗透到各学科中,实现“一所学校,一个品牌,一个年级一个特色,一个学生一个特长的培养模式”:一年级以培养学生入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写字的握笔姿势、运笔顺序,书法入门适应小学生学习生活为主题;二年级以英语口语表达交流为主题;三年级以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小乐器为主,开设葫芦丝教学课程;目前有1000多人可以同时演奏葫芦丝曲目;四年级以体育的足球项目为主题,每个班成立班级足球队,开设足球课程;五年级以美术绘画为主题,开设民族札染项目等;六年级以小学升初中的衔接为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经过3年的努力,目前实施效果良好!
四、近年的成果:
学校连续五年在仁德中心学校组织的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党务工作考核中获一等奖、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寻甸县文明单位、昆明市抗震救灾科普示范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示范学校、昆明市园林单位;在2018年评为昆明市足球特色学校;2019年评为义务教育进步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单位、2019年寻甸县先进集体。2019年被评为昆明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2020年云南省优秀少先队大队等称号、2022年评为云南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023年评为昆明市劳动科普实践基地、2024年评为国家级节能减排示范单位。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努力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作为目标。让更多的家庭,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