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2025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来源。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昆明市粮食生产大县,2024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7.45万亩,总产24.83万吨。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是集高产优质良种、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质高效投入品为一体,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地方资源条件,持续开展粮油作物种植示范,根据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的任务安排,2025年寻甸县实施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种植1000亩,每亩补助200元。通过开展示范推广,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开展技术试验,依靠科技,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全县粮经生产协同发展。
(二)实施内容。在金源乡创建1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1000亩,目标产量650千克/亩。引进新优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展示;推广优质高产品种2—3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与统防统治融合全覆盖。
二、项目资金来源和投资概算
由省级粮油生产资金投资,资金待下达。示范面积1000亩,200元/亩,共投资20.00万元,支出预算为:
寻甸县2025年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预算明细表 | ||||||
明细项目 | 支出经济科目 | 数据/任务 | 计量单位 | 标准/单价(元) | 资金规模(万元) | 测算依据 |
1.水稻种子 | 物化补助 | 2000 | 千克 | 70.00 | 14.00 | 1000亩,每亩2千克。 |
2.病虫害统防统治飞防 | 物化补助 | 1000 | 亩 | 22.00 | 2.20 | 1000亩(飞防一次,含药剂与服务)。 |
3.新品种示范展示 | 物化补助 | 10 | 亩 | 2000.00 | 2.00 | |
4.培训 | 培训 | 100 | 人次 | 100.00 | 1.00 | 100元/人次。 |
5.示范展示牌 | 1 | 个 | 3000 | 0.30 | 喷绘更换。 | |
6.测产验收 | 测产验收 | 1 | 片 | 0.50 | 省市专家咨询劳务费5人4000.00元;测产小工劳务费1000.00元。 | |
合计 | 1000 | 亩 | 20万元 |
方案批准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按方案组织实施。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所涉物资统一采购。
三、进度安排
根据目标任务和作物生长特性,2025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种植实施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5年1-2月,制定实施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局党组会审核,完成采购。
第二阶段:2025年3-5月,完成育苗、移栽、试验种植等工作。
第三阶段:6-8月,做好中耕管理生产指导。
第四阶段:10-12月,测产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主推品种、模式。1.主推品种“滇禾优615”、“滇禾优34”、“楚粳48”、“滇杂86”、“昆粳5号、6号”等。2.“一化一管”栽培模式(稻谷品种优质化,突出叶龄指标计划管理),明确不同时期生长发育标准,及时进行生育诊断,适时采取水、肥、植保等调控措施。3.稻渔共生模式。与养殖业管理服务中心项目结合,进行稻田养鱼推广,改善稻田生产环境,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种养有机结合,对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推技术。1.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在扣种稀播、稀植浅插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基本苗,2—3苗/丛;在保证氮肥供给的同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提高主穗数、增加分蘖成穗和结实率,保证亩有效穗在30万穗以上;2.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项目区实施稻田养鱼,通过稻鱼共生,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3.配方施肥技术:推荐使用N:P:K=12:6:7配方肥,根据目标产量所需施肥量施用,减少施用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和流失,节本增效,提高产量。4.病虫害统防统治:在分蘖盛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用75%三环唑进行稻瘟病及鞘腐病预防,分蘖期和齐穗期用生物农药防治螟虫和粘虫,在始穗期及灌浆期用“井冈霉素”喷施预防稻曲病(最后一次施药时间距收割20天以上)。科学用药,每亩减少农药用量5%。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
五、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领导,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切实抓好落实,成立种植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
(一)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王永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副组长:刘应珍(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成 员:桂保春(县种植业服务中心主任)
白云丽(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科科长)
陈 凯(县农业农村局计划财务科科长)
李毅成(金源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负责项目的协调、检查、督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种植业服务中心,由桂保春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技术指导组
组 长:桂保春(县种植业服务中心主任 高级农艺师)
成 员:蔡朴勇(县植保植检站站长 高级农艺师)
桂宝林(县农业生态环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杨志雄(县种子管理站站长 高级农艺师)
马应丛(县种植业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金源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技术人员
负责技术服务和培训,技术指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种植业服务中心,由李晓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材料收集、整理上报等日常工作。
六、项目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通过各项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对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全县种植结构调整,稳定水稻生产面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完成后,1000亩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平均亩增产稻谷40千克,共增产4万千克,增收14万元(稻谷3.50元/千克);为农户节省成本(种子、飞防)16.2万元,减少农药使用成本(1次20元)2.0万元。预计三项合计节本增收共32.2万元。
(三)生态效益。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土壤养分含量比例趋于合理,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