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2025年部级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指出“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李强总理也提出明确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要求,各地要把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事求是、系统观念、问题导向,总结经验做法、创新组织机制、强化统筹整合,推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依靠提升单产。一是突破资源约束的需要。目前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二是促进稳产保供的需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需要持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亟需提高单产水平。通过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质高效投入为一体,集成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集成农业科学技术为抓手,以示范样板为引导,全面提高现有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保障粮食和油料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决策部署,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主线,以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为目标,突出粮食绿色高产创建、整建制推动,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落地,推广应用“全区域、全环节、全过程、全链条”的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巩固和提升玉米综合产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二、项目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依据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精神,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农办农〔2023〕17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23〕203号)、《昆明市财政局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昆财农〔2023〕200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24〕167号)、《昆明市财政局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提前下达2025 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昆财农〔2024〕175号)文件要求,2025年在寻甸县实施部级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寻甸县是昆明市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作物总播面积常年稳定在87万亩以上,其中:玉米常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多年来,通过粮食作物高质高效创建及各类科技增粮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县、乡、村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为农服务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和种粮水平也有所提高,生产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从寻甸县农业生产实际上实施的科技增粮项目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靠天吃饭”占比较大。寻甸县玉米主要集中在1900-2200米海拔的山区、半山区,气候冷凉,土壤耕层瘦薄,保水力差,基础设施整体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特别是生产用水基本得不到保障,靠天吃饭是常态。
二是品种优势不突出。现在玉米品种多以中穗型品种为主,性状稳定,抗病性强,耐密植,高产高抗的大穗型品种数量较少。
三是机械化率不高,缺少相应的农机具(或设备),除少数的半山区部份地块可做到机耕机耙外,大部份玉米种植区耕种靠人工,除草靠农药,劳动强度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壤耕作层逐渐变浅,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四是推广的农业科技多为“单技术为主、小面积示范”的传统推广模式,大田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达不到“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要求。特别是玉米大面积生产,受上述因素限制,面积、单产、总产一直不高不稳,离“全县整建制玉米单产、总产全面提高”,差距较大。
五是种植不规范。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一,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意识各不相同,生产上多以习惯为主,种植密度不足、管理不规范,长势不一,品种优势得不到表现,产量提高受限制。
六是施肥不科学。农家肥(或有机肥)施用量少;追肥(化肥)用量、用法、使用时间等掌握不一,土地肥力下降、成本增加、肥效差。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寻甸县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是单产提升潜力较大。2023年寻甸玉米单产提升行动,20个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526.6千克,增产29%;7个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485.7千克,增产19%;7个万亩高产片平均亩产445.9千克,增产9.25%;示范样板区平均亩产451.1千克,增产10.5%。2024年寻甸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40.2千克,增产39.7%;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73.9千克,增产25.2%;万亩高产片平均亩产526.7千克,增产14.9%;示范样板区平均亩产534.8千克,增产16.7%;非示范区平均亩产465.7千克,增产1.6%;带动全县玉米20.83万亩玉米整体平均亩增产26.2千克,全县平均亩产484.6千克。比2023年昆明市全市平均单产高11.3%,比2023年云南省平均单产高34.6%。通过项目实施,玉米产量有了较大提高,且还具潜力。
二是项目实施单位组织机构健全,拥有较强的科技支撑力量。寻甸县农业农村局从事农作物栽培及技术推广的在编人员97人,其中推广研究员6人、高职45人、中职24人、初职11人、其他11人。项目承担单位和实施乡镇农技部门多年从事农技推广,技术实力强、推广经验丰富,同时以项目为平台,引进省、市专家共同组成技术服务组,能充分保证项目实施及技术指导及时到位,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项目实施县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玉米是寻甸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科技增粮示范推广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寻甸县成为部、省、市科技增粮项目实施县、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项目实施县、农机补贴项目实施县。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对科技增粮形成了共识。政策优惠、农业科技投入稳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四是项目实施县基础设施不断改进。近两年,寻甸县加大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田间机耕道路、水源、管网、农电输配送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善,在条件达标区域实现农机入田、水电管网配套,同时依托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开展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绿色种养循环、科学施肥等项目,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为玉米单产提升夯实基础。
五是农机农艺结合程度逐渐提高。研发或引进示范推广适宜山区的玉米生产微型耕整机、播种机、除草培土机、打茬碎秆机、打药机械等小型适用的农机具,农机农艺结合,保证玉米地年年能翻耕、少用化学除草剂、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同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功效,实现减药减肥、降低成本,促进增产提高效益。
三、项目建设基本原则
(一)突出关键品种,着力提升单产。筛选、推广优良品种,技物配套,推进玉米单产提升。选择规模连片、基础条件好的主产区整建制推进,着力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在适宜地区推进膜下滴管(喷灌)+增加密度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实现节水与增粮双重目标。
(二)突出关键区域,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整建制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统筹示范区和非示范区,高产区和中低产区,明确主要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攻方向,打造示范区和优势产区,将中低产区提升为高产区、高产区打造成标杆区,促进全县单产提升和区域均衡增产。
(三)突出关键要素,强化集成融合。坚持全要素整合,集成“种、肥、水、药、机、管”等生产要素,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集成行政、科技、政策等保障要素,协同推进关键措施落实落地。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共同提升单产水平。
(四)突出绿色高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与增产结合、节本与增效兼顾、农机与农艺融合、产量与品质并重,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立体复合种养等绿色高效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四、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和目标、投资概算
2025年通过项目实施,抓好玉米单产提升核心样板示范建设,在核心示范区内大力推广轻简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开展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主线,以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为目标,以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动力,突出大协作攻关、优机制推广、强政策支持、整建制推动,促进全要素补齐短板、全环节融合打造、全领域带动提升,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带动示范区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一) 项目建设内容
1.实现示范区良种全覆盖
突出筛选优势品种的稳产增产作用,强化外引内培育,在示范区全面种植高产、优质、宜密植、多抗玉米杂交种,重点推广志裕779、水金玉8号、贵抗66、大天2416等2024年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发挥良种优势,提产增效。
2.“创高产”,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
在全县选择规模连片、基础条件好的主产区建设20个玉米单产提升百亩攻关田(在适宜地区推广1-2个膜下滴管(喷灌)+增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田);10个千亩示范方;2个万亩高产片。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配方肥供给(百亩攻关田)、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的“四统一”技术模式,小面积高产攻关展示,大面积推广应用。
3.加强技术集成推广示范
组建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深入田间地头,在示范区示范推进“窝塘集雨增密抗旱栽培”单产提升技术,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4.技术集成推广、试验示范
4.1玉米高产示范攻关,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市农科院在柯渡打造一片高产攻关,面积100亩以上,综合运用水肥配套设施(设备)、合理密植、一喷多促等技术,打造昆明市中高海拔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力争亩产1吨以上。
4.2联合省种子管理站、市种子管理站开展玉米品种跟踪评价暨中高海拔种植区适宜密度筛选试验1组。通过对新优品种开展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寻甸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5-8个参与主推品,推荐能适应山区极端气候(如干旱、水涝等)下的品种1-2个,满足寻甸县及周边县区同类气候条件下各类玉米项目中推广种植。
5.开展“一喷多促”,玉米提质增效
结合寻甸县玉米生产实际,通过开展农机农艺结合的措施,采用植保无人机将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在一起喷施,达到防治病虫害、防冻害或干热风、增强营养、增加植株抗性、防止早衰、增强灌浆及延长灌浆期,增加粒重的效果,从而实现玉米增产。
6.开展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
因地制宜,在全县选择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实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承担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任务,提升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带动全县玉米产业发展增产增效。
7.强化培训,提升农民种粮水平
在全县16个乡镇通过宣传发动,举办培训班、印发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把技术、农资、信息送到农户手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调动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镇、村、组干部及农业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的科技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
(二)项目建设目标。
1.面积目标。在全县建设20个玉米单产提升百亩攻关田,10个千亩示范方,2个万亩高产片,辐射带动全县20万亩以上。以优质良种为主导,全面提高规范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栽培技术覆盖率。
2.单产目标。实现示范区玉米平均单产较2024年当地平均单产提升10%以上;力争全县玉米平均亩产提高 3-5千克,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3.绿色目标。根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以单产提升和生产生态相协调为目标,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示范区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用量低于平均水平,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确保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带动全县玉米种植节本增效5%以上。
4.产业目标。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品种,集成推广一批高质高效技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以小面积高产攻关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三)项目投资概算
2025年中央支持的项目资金393万元,2024年项目结余资金45.8694万元,资金使用方向主要是示范区种子、化肥、一喷多促技术综合运用、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测产验收和总结等补助(详见附件1)。
五、主要技术措施
(一)品种选择。示范区实现杂交优良品种全覆盖,突出主导品种的稳产增产作用,强化外引内培育,在示范区种植2024年筛选出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杂交玉米良种志裕779、水金玉8号、贵抗66、大天2416等,实现示范区良种全覆盖,提高良种展示效益。
(二)窝塘集雨增密抗旱栽培。重点做好“深打塘、松覆膜、取土压塘心、破膜集雨、适当增加密度”技术要求,强化措施到位率。
(三)整地理墒,规范种植。前作收获后及时耕地晒垡,整地要求墒平土细;采用宽窄行规范种植,1.3米开墒,大行0.9米,小行0.4米,墒面宽 0.7米左右,墒面高0.15米,塘距设置为百亩攻关田41厘米;千亩示范方45厘米;万亩高产片51厘米,塘深13-15厘米,形成大窝塘。
(四)科学精准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单产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施肥配方,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和新型肥料替代技术,不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根据玉米需肥规律,我县制定了“有机无机结合、精精准施肥”施肥方案。播前结合整地理墒,亩施农家肥1500千克;生长期亩施玉米配方肥100-130千克,按“前轻、中重、后补”原则,“二二六”比例:20%作为底肥、20%作苗肥(出苗 10-15 天或4-6 叶期)、55%作拔节肥(大喇叭口期),5%穗粒肥(抽雄-灌浆期)精准施入。
(五)地膜覆盖。示范区实现地膜全覆盖,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或全生物降解地膜,厚度不小于0.01米米。按窝塘集雨栽培技术要点,发挥地膜保温、保湿、保肥,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拉膜松散不宜绷太紧,覆膜的同时捅破塘心位置地膜并向膜上适当覆土,使土自然下沉于塘内形成集雨窝。
(六)适时播种。最佳节令期间,抓住雨情和土壤墒情改善时,及时适量播种,双株留苗,确保百亩攻关田每亩种植密度5000株;千亩示范方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万亩高产片每亩种植密度4000株。
(七)田间中耕管理。一是“放苗、间苗、定苗”。玉米出苗达三叶一心后,按照“去弱留壮,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杂留纯”原则进行间苗定苗;二是“锄草”。玉米长到20厘米时,结合施肥,人工薅除空行杂草或化学除草;生长至大喇叭期时再次薅除杂草。三是开沟。结合除草,清理田间沟道,做好排水防涝工作。
(八)病虫害防治。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科学用药,示范带动,确保玉米生产安全”的策略。积极推广应用以病虫害动态监测预报为先导,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的综合配套技术。重点聚焦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推广应用喷药无人机等高效机械、农药施用精准化、施药过程轻简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探索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打包购买病虫害防治服务。采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使用时宜选用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甲维盐、茚虫威、杀铃脲、昆虫性诱剂、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等高效化学和生物杀虫剂配合,实现病虫防治前移、一喷多防。
(九)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通过宣传发动,举办培训班、印发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把技术、农资、信息送到农户手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调动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在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组进行技术培训。向广大群众宣传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做好选种、规范栽培、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农机农艺结合生产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指导、落实,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技术指导组对项目区形成常态化、培训、巡查、指导,通过广泛培训,做到实施户熟练掌握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示范区人人懂技术,村村有能手,户户能增产。
(十)强化防灾减灾。高度关注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切实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指导病虫害防控工作。针对近年灾害性气候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推进科学抗灾。
六、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玉米单产提升行动项目,根据玉米生长时期和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有利检查、督导。
2025年1月:做好项目规划、宣传发动、地块落实、制定实施方案。
2025年2-3月:物资及服务采购、调供、发放。
2025年4-5月:做好科技培训、指导田间播种等工作。
2025年6-8月:抓好田间管理,追施肥、中耕除草、培土,防涝防旱、病虫害的防治。
2025年9-11月:测产验收,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七、项目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的顺利实施,特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及相关行业部门主要领导,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寻甸县2025年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领导小组(详见附件2)。具体负责项目的协调、实施、监督、考评等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
(二)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为保证寻甸县2025年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顺利实施完成,邀请省、市级有关专家成立专家顾问团,项目实施长期指导。
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组(详见附件3)。技术服务组要在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开展现场培训、专家巡回指导和测产考评等活动,提高工作水平,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
(二)资金管理措施。方案批准、资金下达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按方案组织实施。建立玉米单产提升行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期评定和终期评定,实时跟踪项目进展,严格落实资金管理跟踪问效制度、招投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项目的公示公告制度、项目预决算制度等进行决算审计,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使跟踪问效落到实处,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三)项目管理。项目办公室负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任务,强化信息调度与宣传,同时,强化项目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按照时限要求和规范进行,通过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等多种方式,确保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八、项目预期效益
(一)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采用技术集成配套,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对提升全县玉米种植水平有较强示范作用,对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全县种植结构调整,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项惠农措施确保落实到位,玉米单产得到提高,有利于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玉米产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寻甸县玉米的供应平衡;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应对粮食价格波动的能力,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其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发挥社会带动效率。
(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及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统施叶面肥,实现示范区玉米平均单产较2024年增10%以上,力争全县玉米平均亩产提高 3-5千克,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及叶面肥统施,预计每亩为农户节约农药、肥料、人工成本约25.00元;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通过推广配方肥及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每亩节约肥料成本20元。
(三)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土壤养分含量比例趋于合理,改善理化性状,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通过全县玉米整体开展应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减少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提升农产品质量;采用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科学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因生产上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病虫抗(耐)药性上升、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同时,提升了农作物品质,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1
寻甸县2025年部级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
推进县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普 靖 寻甸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朱石祥 寻甸县副县长
成 员:杨佩海 寻甸县政府办公室督查专员
王永华 寻甸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潘文涛 寻甸县财政局党组书记
黄启斌 寻甸县统计局局长
刘应珍 寻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16个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寻甸县农业农村局,由刘应珍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项目实施的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等工作。
附件2
寻甸县2025年部级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
推进县项目技术服务组
一、省、市级指导专家
为保证寻甸县2025年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决定邀请省、市级有关专家成立专家顾问团,给予长期指导。
组 长:张 林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副组长:魏 明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成 员:平秀敏 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
李永贤 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农艺师
郭俊廷 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助理农艺师
张 力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童江云 昆明市植保站站长
李长亮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所副所长
李鹏楷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田志敏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陈赟娟 昆明市种子管理站
二、县级项目实施及技术服务组
组 长:杨志雄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站长
副组长:桂保春 寻甸县种植业服务中心主任
白云丽 寻甸县种植业发展科科长
桂宝林 寻甸县农业生态环保站站长
蔡朴勇 寻甸县植保植检站站长
成 员:李国雄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副站长
李天林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副站长
朱帝霖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张庆芬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黄树恩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马景生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彭加华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胡国荣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潘丽仙 寻甸县种子管理站
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相关技术人员
组长由寻甸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杨志雄担任,技术服务组负责编制实施方案、技术指导、分析评价等工作,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操作示范、指导,建立田间档案、测产、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项目实施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做好项目地块规划落实、宣传动员、组织发动、补助物资兑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