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司法局关于对县政协第十届三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答复
马克军委员:
您在县政协第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建强普法队伍,提升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法治意识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强基层普法队伍
全面梳理村(社区)“两委”成员、调解员、网格员,以及“法律明白人”、退伍军人等人员信息,在乡镇(街道)党委领导下,建立人员储备库。截至目前,全县177个村(社区)共确定1062名“法律明白人”,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配备6名“法律明白人”的全覆盖目标。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法治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开展涵盖民族地区法律需求、普法技巧、民族文化融合等内容的培训,其中,2024年7月24日,组织全县193名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解技巧、调解基础与法律适用、人民调解与基层社会治理、“枫桥经验”的践行等;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积极协助县委政法委组织177名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分批到县法院跟班轮训15天;积极组织普法骨干参加县委政法委开展的“政法青年夜校”“法治大讲堂”8期,“2+3(1)+N”培训17期;各司法所还结合辖区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当地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普法队伍的业务水平。
同时,积极组织普法实践活动,让基层人员在实操中提升能力,目前已组建16支长期服务农村普法与治理的普法工作队,定期下沉乡镇及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工作。除政法部门人员、法律专业志愿者外,广泛吸收熟悉民族语言、文化、习俗的本地民族干部、教师、志愿者加入普法队伍,能够用本民族语言准确传达法律知识,还能结合民族习俗进行讲解,使法律知识更易被接受。
二、提升普法精准性
(一)需求调研,定制内容
开展农村地区和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法律需求大调研,通过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群众在婚姻家庭、合同协议、人身权与财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困惑与需求,依据调研结果,整理汇编针对性普法资料,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音频视频等,精准推送群众所需所盼法规内容。
(二)分类普法,聚焦重点
针对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特点,实施分类普法。对涉及土地纠纷较多的村落,重点普及《土地管理法》等法规;对早婚早育现象相对突出区域,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面向务工群众,着重讲解合同协议、劳动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确保普法内容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贴合。
三、增强普法质效性
(一)创新形式,线上线下融合
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普法格局。线下,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深入民族村寨,设点宣传、入户普法;针对线上服务,一方面运营微信公众号推送“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短视频、资讯等;另一方面我们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已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94个,在全县各村(社区)配置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机法律机器人202台,通过“云南掌上12348”,“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智能互联的形式,指引群众便捷查阅法律法规知识、办事指南、网上咨询、申请等法律服务事项,实现在线“零距离”服务群众,拓宽了普法覆盖面。
(二)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品牌
注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打造了多个法治文化广场等阵地,将法律知识融入老百姓日常,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全面开花的局面。截至2025年1月,寻甸县先后建成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包括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在内共计19个,目前在建2个。
通过以上措施,我县基层普法队伍得到有效加强,群众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矛盾纠纷逐年下降,据统计,全县信访总量下降4.3%,全县刑事、治安警情、电诈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1.5%、12.8%、23.7%;矛盾纠纷调解率达10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7.19%,位列全市第二名,满意率和排名创历史新高。后续,县司法局将持续深化工作,定期向您反馈进展,也恳请您继续关注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民族聚居地区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感谢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